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后千禧校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后千禧校舍为香港现行津贴及直资学校校舍设计的统称,于2000年起推行,至2005年起完全取代上一代的千禧校舍设计。与千禧校舍相比,后千禧校舍设计更为多样化,可以因应办学团体意愿、地盘特性和建筑师的设计风格而改变。

历史

由于香港可供建校的用地日渐变得细小、不规则[1],加上部分学校因应其教学特色,而对校舍有特别要求[2],原来的千禧校舍设计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亦无法尽用土地发展潜力。因此,政府于2000年起,开始容许在部分津贴及直资学校新建/重建校舍,采用因地制宜的非标准设计模式,但必须满足教育局订下的若干参数(如课室数目、最低面积要求等)。
由于此等非标准校舍设计以千禧校舍为蓝本,加上在后来更取代了千禧校舍,因此又统称为“后千禧校舍”[3]。全港第一座由政府拨款兴建的后千禧校舍,为明爱胡振中中学建于薄扶林的第二代校舍,于2001年6月付诸立法会表决,随后动工,并于2005年建成[2];而首座后千禧校舍则为香港教育大学赛马会小学,早于2002年落成[4]。
在首批后千禧校舍动工后,由于此等设计的灵活性极高,可灵活配合小学转全日制政策,教育统筹局与建筑署自2002年起,决定推出更多的同类校舍用地,并于一些地盘狭窄、不规则的全日制小学地盘率先采用[5][6]。
而自2004年起,基本上所有新分配的校舍,均采用后千禧设计[注 1],而该年首座批出的校舍为圣公会圣马利亚堂莫庆尧中学[7]。至于千禧校舍标准,则于2005年最后一批狭义同类校舍(香港仔圣伯多禄天主教小学及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8])建成后正式废止。而在后千禧校舍标准全面实施之际,一些已批出但未兴建的千禧校舍用地,亦纷纷改用非标准设计。



由于香港出生率下降及移民潮导致学童数量减少,加上以往大规模兴建第二代灵活式校舍及千禧校舍补足了香港中、小学的学额空缺。因此,后千禧校舍目前主要供一些校舍设计不合标准的中、小学(尤其是“火柴盒”小学)迁置之用(而在2010年代前,小学转全日制亦是后千禧校舍分配的其中一个主要途径)。而自2003年及2019年,金巴仑长老会耀道中学及五旬节圣洁会永光小学校舍完成分配后[9][10],政府就未有分配任何后千禧校舍,以作开办全新中、小学之用。其后,政府于2024年7月宣布,往后分配的同类校舍,将不再用作开办新校[11]。
此外,因应政府鼓励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注 2],此技术亦于2020年起,开始于其中四座小学后千禧校舍试用,当中永光小学为样办楼宇[注 3]。该批校舍亦是相隔超过20年后,第一批以预制组件技术兴建的标准校舍[12][13]。及后,政府决定将此建筑技术,扩展至其他新建的后千禧校舍。
Remove ads
校舍建设标准

后千禧校舍在设计上,完全由政府/港铁公司委托的建筑师事务所(对前者而言包括建筑署),以及办学机构主导,并没有统一的布局,亦可按实际需要加设一些较千禧校舍标准为高的设施。然而,建设标准上大致沿袭自千禧校舍。就课室数目而言,中学校舍统一为30间,而小学则可以设有18(新设选项)、24、30或36间课室[14](除香港教育大学赛马会小学为20间课室);另外,按照《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3章,此等中、小学校舍一般面积为6,950及6,200平方米,仍与千禧校舍相若[15]。而在装潢及家俱标准方面,虽然政府曾经于2009年修订过一次,但大致仍然沿袭旧制[16]。此外,后千禧校舍在地基设计上,仍有参考设计,其标准与千禧校舍相若(中学、30班及24班小学分别为138(后增至145支)、112及101支撞击式工字桩[17][18]),只是相应增设了18班和36班小学的桩柱设计(分别需打入95支[19]和150支工字桩[20])。
在建设费用方面,由于各校舍布局不一,后千禧校舍并无一个明确的参考造价,但一般每平方英尺为约2,100-2,200港元(2018-19年造价)[21][22]。
Remove ads
采用同类校舍的学校及所属物业
注解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