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徐皓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徐皓峰(1973年—),原名徐浩峰,以徐皓峰为笔名,北京人。既是武侠纪实文学及武侠小说作家,也是大学电影系讲师和导演。第一次拍摄电影作品,就引起了国际上很大的注意,入围威尼斯和多伦多两大国际电影节。中篇小说《师父》获得了百花文学奖小说双年奖,[1]并由自己改编并导演了同名电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璀璨之星单元最佳导演奖。

生平
1973年,徐皓峰生于北京,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自小跟外祖父一起住。姥爷是个书生,其家族出过两位总兵,曾先后在鸦片战争及八国联军战役里英勇战死并受封,在北京颇有名望[2]。
徐皓峰自小热爱美术,最初是立志当画家的,小学一年级即开始学画画。
1989年进入中央美院附中油画系,当时正值叛逆期的徐喜欢毕加索、梅原龙三郎,不依照国内传统美术训练而尝试新的画法,差点被开除。直到上了三年级,他的尝试才得到老师认可,毕业时画的两幅大油画还被附中收藏。就在中央美学院的老师想将徐招入油画系第四画室时,他却一意孤行去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关于这次改变,他后来忆述说:“我在美院附中电视机房看了不少电影,其中有一部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的《豹》,我对他的镜头感和人物调度非常欣赏,一下子感受到了那种美,很兴奋。[3]”
1993年,徐如愿入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但整个大学期间,徐皓峰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电影路向,觉得很迷茫。四年级时,徐几乎要放弃电影,但最终还是坚持下去[4]。
1997年,电影学院毕业后,徐在上海找了一份给市委宣传部拍法制、宗教类专题片的差事,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闲时开始写作小说、剧本以解苦闷,并四处投搞,但全部作品皆石沈大海。
1999年,徐自觉得不能再做不喜欢的事情,毅然辞职回北京老家待着,这一呆就是五年。
在这期间,徐皓峰和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相处:李仲轩和胡海牙。李仲轩是徐皓峰的二姥爷,也是形意拳大师尚云祥的弟子;胡海牙则是道教宗师,陈撄宁的弟子。两位成就了徐日后的两部代表作——以胡海牙为原型的《道士下山》,与李仲轩口述的《逝去的武林》;也直接启发了徐对道家及民国武林的认识和兴趣。
这时徐皓峰几乎从电影圈消失,但在李安的《卧虎藏龙》上映后发表了一篇影评[5]。他说:“因为李安的电影里有很多道家文化的典故,当时一时兴起就写了...”这篇文章被北电校方注意到,后来徐又陆续写了其它影评,当时的北电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认为他有当老师的能力,邀请他为电影学院授课[6]。
2004年,二姥爷过世,他整理了李仲轩的口述历史写成《逝去的武林》一书,出版后引发了武术界的轰动。此后,他又出版了记录大成拳师父王建中的《大成若缺》。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王家卫为《一代宗师》遍访武林高手的时候,“徐皓峰”成了那些人经常提到的名字,所以造成了两人合作的机缘。
2007年,长篇小说《道士下山》出版,被誉为“硬派武侠小说的接脉之作”,导演陈凯歌将之拍成电影。此后,长篇《国术馆》、《大日坛城》、短篇小说《师父》相继出版,后者更拿到第16届百花文学奖小说双年奖。
2011年,徐回归电影,自编自导电影《倭寇的踪迹》,没有大明星,也没有炫目的武打特技。影片被安排在相当冷僻的时段上映,票房自然也不理想。不过,这部不被院线看好的电影,却大受专业好评,入围了多个国际影展。
其后拍摄的电影皆获多项大奖或提名。
Remove ads
作品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