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高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高厝,旧称下湾、竹篙厝[1],是台湾台南市东区的一个地名,位于该区南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大同里不含北端、泉南里不含北端、龙山里不含北部边界地带及西北部、路东里、大德里、大福里、忠孝里、德光里、崇学里、崇信里不含东北部、崇明里、崇德里、崇成里、崇文里、崇善里不含最北端、和平里不含西北部、东智里、大智里、德高里,另外还包括中西区的开山里最南端、郡王里最东端、法华里东北端,以及南区的新生里、大林里、大忠里等3个里的东部边界地带与大恩里的东部北段边界地带。
广义的德高厝在被称为“竹篙厝”的时期相当于今东区东门路以南各里的范围[注 1],狭义的德高厝则指位于今德高里的德高厝聚落[1]。目前该地名的使用可见于德高里的德高厝上帝庙与崇成里的德高厝邮局。
Remove ads
地名演变



据学者卢嘉兴的考据,德高厝聚落旧称下湾[注 2],乾隆卅一年(1766年)台湾县知县赵爱颁“齿德可风”匾给成为乡饮大宾的当地大户陈家家主陈玉琼[注 3],因当地陈家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是以大家尊称此地为“德高厝”[2]。而从德高厝上帝庙所保有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石制香炉来看,可知当时已使用德高厝作为地名,而嘉庆年间修纂的《续修台湾县志》仍将仁和里的上帝庙记在下湾,卢嘉兴认为这是修志者因袭旧志,未实地访查并更改所致[2]。
然而根据当地陈家神主牌位的写法来看,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地名已经被写成“竹高厝”,这可能是因为后人已不知地名典故,又因当时村庄周围大多种有竹子御敌,而将“德”改为台语音近的“竹”字,后来又觉得“竹高”无任何意义,又进一步改写成“竹篙”,而后“竹篙厝”的地名便沿用下来,使得地名由雅而俗[2]。
日治时期,原先的仁和里竹篙厝庄在大正九年(1920年)改行五州二厅制后变成台南市底下的竹篙厝大字,二次大战后沿用地名设有“竹篙里”,经卢嘉兴考证后,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1月依据“德高厝”之名改成“德高里”[1][3]。
Remove ads
行政区划演变
德高厝地区在明郑时期属于万年州仁和里,清朝初年属于台湾县仁和里[1]。日治时期“竹篙厝”地区改为仁和里竹篙厝庄,先后隶属于台南民政支部、台南县(台南辨务署[4])、台南厅(永仁区[注 4][5]),1920年地方制度改制后,“竹篙厝庄”改成“竹篙厝”大字,隶属于台南州台南市[7][1]。
二次大战后,竹篙厝大字被分成竹篙里、大明里、府宅里、路东里、泉南里、龙山里,竹篙厝聚落即位在竹篙里[1],而后竹篙里在1974年7月1日分出仁和里[8]与大智里[9]。名称改成德高里之后,1982年8月1日德高里分出崇学里[10]与崇善里[11],而形成当前德高里的规模[1]。
以下是竹篙厝庄逐渐演变成德高里的演变图,但由于是以当前东区各里的里界图为基础,故在细部上可能与实际情形有所落差:
Remove ads
聚落

区域即是竹篙厝聚落; 区域是大路东聚落
根据台湾堡图的记载,日治初期德高厝地区(竹篙厝庄)只有竹篙厝与大路东两个聚落。竹篙厝聚落最初原称下湾,在明郑时期便已形成且有上帝庙,后来在清乾隆年间改成“德高厝”,之后演变成“竹篙厝”,后来在1977年方改回德高厝[1][3]。大路东则位于现在的崇明里境内,日治时期因为昭和七年(1932年)成立的糖业试验所开辟农场,被迫迁村到现在大同路以西的地区居住[1]。
注释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