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心脏骤停
心脏不能有效收缩,而导致血液循环停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心脏骤停[9][10][11](sudden cardiac arrest,cardiac arrest)又称心搏骤停[12][13],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突然不收缩或无效收缩,以致体循环衰竭、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呼吸快而表浅并迅即转为停止,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停搏的状态。
![]() | 此条目可参照外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0年2月22日) |
另一近似术语心电静止[14][15](asystole)或称心脏停搏[16],是心室肌没有能测到的心电活动(cardiac flatline),因此心室处于完全静止状态,并丧失收缩舒张功能;而心房或可有电活动。因此,心电静止属于一种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一种医疗紧急情况,如果不立即接受医疗处置,将在几分钟内导致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17][18]。
Remove ads
症状
心脏骤停症状包含丧失意识、呼吸异常或中止[1][2],有些患者在心搏骤止前还会胸痛、呼吸困难,以及恶心等症状[2]。心搏停止后若无获得治疗,一般会在数分钟内死亡[18]。
病因与诊断
最常造成心搏骤止的原因是冠心病,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包含大出血、缺氧、血钾极低、心脏衰竭,以及过度运动。有些遗传疾病如长QT症也会增加心搏骤停的风险,在心搏骤停之前,最常先观察到有心室颤动的现象[4]。确诊方法为无心搏[1]值得注意的是,心肌梗塞可能导致心搏停止,但这两者并不相同[18]。
预防与治疗
预防方法包含运动、不抽烟,以及维持体重在理想的范围内[5]。治疗方法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若为可除颤心律(shockable rhythm),则进行去颤[6]。植入型心脏去颤器也能减少日后复发致死的危险[5]。
预后
患者经过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脑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自主循环恢复后脑保护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程度与体温及环境温度成正相关,温度越低则代谢越慢,脑组织坏死越慢,因此抢救时或抢救后应设法降低体温或环温。
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应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将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升温至正常生理体温的过程,其目的是修复或减轻由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组织损伤,可有助于改善预后[19][20]。
流行病学
在美国,医院之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约为每年万分之13(32万6000例),院内心脏停止人数则约20万9000例[8]。心脏骤停的机会随年龄增加,其中男性较女性为多[3],存活比例约为8%,且许多人留有明显后遗症。许多美国电视剧播报心搏停止的存活率67%,这是不正确的[7]。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