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思觉敏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思觉敏感或思觉过敏(英语:At-Risk Mental State[1][注 1] 或 Clinical High Risk[注 2][2] 或 Ultra High Risk[注 3][3])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大脑能自动调节对环境的敏感度,选择性地接收较重要的信息;但在压力下,调节系统可能失灵令大脑作出过敏反应,使人对环境产生错觉,或误以为受威胁。“思觉过敏”像病变一样 ,虽然尚未成病,但若不理会,会影响生活或发展成为精神疾病尤其是思觉失调(psychosis,此为症状,非精神分裂症之疾病)[4],需要身边亲友及早察觉并径行治疗。
![]() |

Remove ads
名词的由来
根据过往研究资料显示,有些人在psychosis病发前,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轻性或短暂病征,虽然当时并未完全发病,却对日常生活逐渐有所影响[5]。为让大众及早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在香港、中国大陆及台湾,不同医学团队曾提出“酝酿期”与“前驱期”等不同名字[6][7][8],以提高大众精神健康意识,并接受早期介入服务,减低或推迟病发的机会。
至2018年,有精神科医生考虑到有关状态不一定会病发[9],并同时避免负面标签对早期介入服务的影响[10][11],在香港开始使用“思觉过敏”这名词。“思觉过敏”是在思想及感官上有轻度或短暂性的困扰经历,情况如鼻敏感、皮肤敏感一样,在致敏原 (如长期生活压力、环境变迁等因素)影响下,而产生过敏反应。若及早正视及接受早期介入治疗,相关症状是有机会消退,以“过敏”起名,可给予人有复元的概念。
过敏症状
思觉过敏包括以下常见症状[1]:
在过去一年曾有以下的困扰经历,但情况未达到精神病学诊断标准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 偶尔感官失衡(例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 看到不存在的影像; 闻到别人闻不到的臭味; 皮肤下有虫咬的感觉)
- 莫名其妙的恐惧或担心会有怪事发生,对身边的事物变得多疑敏感
- 对身边的人起疑心,经常觉得自己被针对
- 觉得有人无故想伤害自己
- 觉得身边的人和事疑幻疑真
近亲患有思觉失调,同时个案在过去一年有明显生活功能下降,包括:
- 学业成绩或工作表现明显倒退
- 逐渐疏远朋友和家人,变得孤立
- 睡眠质素下降,食欲欠佳
- 忽略个人卫生
相关研究
为更详细了解精神疾病病发前的状态及探究治疗的适切时间,多项研究记录有“思觉过敏”状态的人士在往后时间的症状变化。根据2011年外国一项大型分析,当中检视了27项研究及2,502名有“思觉过敏”状态人士的变化,发现在6个月后约有18%演变为思觉失调,1年后为22%,2年后为29%,3年后为36%[12]。另于2005年,本地一项研究发现“思觉敏感”人士会在3至6个月内随着时间出现状态转变,如症状程度、出现次数频率等,并在日常生活功能上逐渐倒退[13]。两项研究均促使业界及早关注“思觉过敏”状态,在状态出现变化期间,提出及早治疗的重要性,减少症状演变为精神疾病的机会。
预防性治疗
由于“思觉过敏”主要是出现早期症状,个案的思维认知、逻辑推理及自觉反省仍然健全,治疗方向可以不同层面介入。现阶段有三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详情如下:
- 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鉴于“思觉过敏”尚未成病,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一个较具争议性的治疗方案,而药物治疗主要是用作减退症状、减轻当中的情绪困扰[14]。
- 奥米加3:早年曾有研究指出服用奥米加3可预防严重精神疾病,因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有助精神健康,然而在近年的研究中,却未发现服用奥米加3有分别性的成效。[15]
- 认知行为治疗:此治疗方法属常见的心理治疗,由专业人士如临床心理学家提供,协助受助者认识思想、情绪及行为的关系,加强全面的自我认识,并以学习新方法应对生活压力;治疗过程中没有任何副作用,一般较为大众接受的治疗方向。[16] [17]
目前有证据表明在第一次出现psychosis思觉失调时提供帮助,可以使患者在日后的治疗中感到更加满意,未来退出治疗的可能性也会下降。长期以来对患者的社会、认知、生活能力可能有一定的益处,也可能会降低住院率和总体对健保基金的负担,但支持这两点的证据尚且较弱。如果要提供帮助,推荐的是以认知行为疗法处理psychosis,并提供家庭关系和寻找工作方面的帮助。[18]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