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情绪劳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情绪劳动(英语:Emotional labor,又译情绪工作、情绪劳务),是指工作者为了工作需求,主动调节、管理自身情绪或情感表现,以符合组织或职位的要求。此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亚莉·霍奇查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于1983年提出,她在《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中将情绪劳动定义为:“管理本身的情绪,以创造公众可见的面部与身体表现”[1]。 霍奇查尔德区分了“情绪劳动”与“情绪工作”(emotion work)两个概念,前者强调在职场或组织环境中根据规范来管理与表现情绪,后者则是在家庭或私人关系中进行的情绪调节[2]

定义与分类

情绪劳动要求工作者根据职位需求,调整自我感受,并适当表现情绪,无论这些情绪是否为真实所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特定的顾客体验、维持组织运作效率,甚至促进业绩与组织形象。常见的情绪劳动策略包括:

  • 深层扮演(deep acting):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外在表现与组织要求的情绪一致。
  • 表层扮演(surface acting):仅在外表展现组织所需的情绪,内心情感未必同步[1]

霍奇查尔德进一步归纳三种情绪管理策略:认知调整(改变想法以影响情感)、身体调整(借由生理行为影响感受)、表情调整(透过面部或身体表现影响感受)[2]

特点

赖英娟等学者(2008)指出,情绪劳动工作者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3]

  1. 与顾客有高度面对面或语音互动;
  2. 需在顾客面前展现特定情绪状态;
  3. 组织可透过监督或训练控制情绪活动。

职业与范畴

情绪劳动广泛存在于各种服务业与专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社工、空服员、餐饮服务、零售业、公共行政、护理、幼儿照顾、传媒与法律等[1][4]。随着经济型态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越来越多行业要求员工调节自身情绪来符合组织规范。

举例来说,空服员需时时保持亲切微笑,即便在长时间工作或面对无理顾客时亦然;债务催收员则需压抑对债务人的负面情绪,展现冷静或友善以完成工作目标[1]。学校老师、护理人员、儿童照护者也需时常表现耐心与同理心,无论自身真实情绪如何[5]

性别与文化影响

许多情绪劳动工作与性别角色、社会刻板印象有关,女性常被期待在职场中展现更多的情感劳动(如体贴、关怀等),这种“情感无偿性”亦被认为是造成性别职业隔离与薪资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6]。研究亦发现不同文化对情绪表达与管理有不同期待,影响情绪劳动的展现方式。

对工作者的影响

长期进行情绪劳动,可能导致员工产生情感耗竭、职业倦怠、失真感与心理压力,影响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7]。其中,“表层扮演”比“深层扮演”更容易引发负面后果[8]

应对策略与组织措施

提升情绪智力、组织提供支持、同侪情感分享、弹性训练与适度休息等,有助减缓情绪劳动带来的压力[9]。同时,组织应重视情绪劳动对员工的影响,将其纳入职位规划与绩效考核。

与“情绪工作”的区别

“情绪劳动”主要发生于工作场域,受雇主与顾客期待所规范;“情绪工作”则是指在家庭、亲密关系或私人生活中的情绪管理,如安抚家人、照顾朋友等。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