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愧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愧(梵语:अपत्राप्य,apatrāpya,巴利语:ottappa),佛教术语,字面意义为端正或羞耻。对于不好的行为感到羞耻,而拒绝去做,改正为良好行为,称为愧。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所,说一切有部将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其反义为无愧(an-apatrāpya)。
概论
愧,经常与惭并举。在《阿毘达磨俱舍论》中,愧可以用来指对于错误或罪恶的行为,感到羞耻,而拒绝去做。另一个解释为,愧指观察他人行为后,希望不被他人看到错误的行为,对此感到羞耻,而拒绝去做,称为愧[1]。
《大般涅盘经 · 梵行品第八之五》即《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九》云:
惭者,自不作罪; 愧者,不教他作。
惭者,内自羞耻; 愧者,发露向人。
惭者羞人,愧者羞天, 是名惭愧。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