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戈芬氏凤头鹦鹉
鳳頭鸚鵡科鳳頭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戈氏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goffiniana,港台作戈芬氏凤头鹦鹉,英语:Tanimbar Corella、Goffin’s cockatoo)是鹦鹉目凤头鹦鹉科凤头鹦鹉属下的一种白色鸟类。[4]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印尼塔宁巴尔群岛上,是当地常见的玉米田访客。该物种为凤头鹦鹉中体型最小的鹦鹉,并以作为宠物及其高智商表现闻名。
在命名学上,该物种曾因描述的问题而迟至2004年才拥有一个正确的学名,而其野外行为研究也较少。但在圈养环境下,戈氏凤头鹦鹉被广泛作为宠物饲养,且常用以研究其问题解决能力。虽然戈氏凤头鹦鹉曾在历史上被大量出口作为宠物饲养,但其数量并未见有明显下降,但在认为这种情况不能长期持续的情形下,这个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入近危物种,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为附录I物种限制交易。
Remove ads
分类与命名问题
这群分布于塔宁巴尔群岛上的鹦鹉最早由德国博物学家奥托·芬克于1863年以Lophochroa goffini之名描述,该种加词用以纪念在同一年逝世的荷兰鸟类学家兼友人安德烈亚斯·莱奥波德·戈芬(Andreas Leopold Goffin)。[5][6][7]
2000年时,荷兰鸟类学家科内利斯·西蒙·罗泽拉尔等人对阿姆斯特丹动物博物馆存有的标本清查后发现,芬克当时使用的正模标本完全无法与早前已命名的杜氏凤头鹦鹉区分,因此认为该L. goffini的学名应为后者的同物异名而无效,因此建议对戈氏凤头鹦鹉重新赋予Cacatua tanimberensis的新学名。[8]
可能是因为已经注意到杜氏凤头鹦鹉描述的问题,芬克后续于1867年时重新指定了另一标本作为L. goffini的新正模标本,但当时作为L. goffini的正模标本实际上仍存在,因而造成在现行使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情况下该替换无效。[8]使罗泽拉尔等人在2000年时给予的C. tanimberensis学名因此成了描述杜氏凤头鹦鹉的另一异名,也导致这些塔宁巴尔岛上的凤头鹦鹉在命名学中实质上并没有被科学性的描述过。[9]因此在2004年时,罗泽拉尔等人发觉该历史问题后,重新命名了这个物种为Cacatua goffiniana解决此一问题,也保留了当时芬克纪念其友人的意图。[9]
| |||||||||||||||||||||||||||||||||
基于相关研究所呈现的部分凤头鹦鹉属支序图[10][11] |
在生物分类学上,本物种为凤头鹦鹉科凤头鹦鹉亚科凤头鹦鹉族凤头鹦鹉属下的Licmetis亚属成员之一,该亚属的物种在英文中皆俗称“Corella”。[11]这个物种没有亚种,为单型种;但曾于1961年时有同粉红凤头鹦鹉杂交成功的纪录。[12]:276[13]
Remove ads
分布与栖息地
戈氏凤头鹦鹉原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塔宁巴尔群岛内的扬德纳岛、塞拉鲁岛及拉拉特岛上。[4][14]除了塔宁巴尔群岛,这个物种在卡伊群岛上也有稳定的种群,并已经被引入新加坡及台湾等地。[14][15]
型态描述
戈氏凤头鹦鹉的体长约在30—33厘米之间,体重约300克。[12]:276在圈养环境下,这个物种是凤头鹦鹉中寿命较短的物种之一,约达30年。[16]

本物种为凤头鹦鹉中体型最小的物种,冠羽并不明显,眼周裸皮为近乎白色的淡蓝色,灰白色的鸟喙短钝、虹膜为棕黑色、腿部灰色。[15][14][17]虽然整体以白色为主,但脸部部分羽毛呈鲑粉色至淡黄色,而身体羽毛基部几乎都略带粉红色,使得部分区域可能略带粉色调;翅膀与尾巴内部则有黄色羽毛。[14]雄鸟眼睛虹膜为棕色(或暗棕色),雌鸟则为红棕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虹膜为深灰色(或暗棕色)。[12]:276[14]刚出生的雏鸟则身披白色绒羽。[17]
在其原生地,戈氏凤头鹦鹉并没有其他与之相似的物种;惟在原生地以外的地区(如饲养环境中)有可能与其他同属成员相淆,如小凤头鹦鹉、西长嘴凤头鹦鹉(这两者有颜色较深的眼周皮肤)及杜氏凤头鹦鹉(这物种并没有粉红色的脸颊羽毛)。[14]
行为
戈氏凤头鹦鹉通常单独、成对或以10—15只的小群出现,有时也会形成数百只的大型群体在上空或较宽广的树冠上聚集吵闹。[18][19]这个物种通常在沿海平原觅食,夜间时则飞往森林栖息,且不做长距离移动;且具有一定的保护领域行为。[12]:276[19]
戈氏凤头鹦鹉为机会性的觅食者,主要以玉米作物为食,同时也会食用种子、水果、花序与植物根等。[20]
戈氏凤头鹦鹉在野外的繁殖行为知之甚少。[12]:276其繁殖季约自12月的雨季开始,而交配行为的了解也非常有限,仅知雌雄皆会发出敲击鸟喙的动作。[21][22]每窝产下2—3颗蛋。[23]其繁殖地点常与红胁绿鹦鹉形成竞争关系,并与蓝纹鹦鹉及塔宁辉椋鸟共享同样的树木或甚至树洞繁殖。[24]
这个物种最早已知的圈养繁殖纪录出于1974年的荷兰。[22]在此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求偶行为,而产卵季通常在4—6月之间,每窝产2—3枚卵,孵化期约26—28天(并在7月前孵出),雏鸟在8—12周后离巢。[22][25]雌雄双方皆会参与照顾幼鸟的行为,并经过10周后的育雏期后,幼鸟始可离巢。[17][25]雌鸟会在幼鸟可离巢后再照顾约三周左右。[25]
戈氏凤头鹦鹉叫声有刺耳的单音节尖叫,以及带鼻音的颤鸣声。[15]相较于其他凤头鹦鹉,其叫声较短,也较不刺耳。[18]幼鸟的叫声类似幼年的玄凤鹦鹉,带有猫叫般的音调。[14]
威胁与保护状况

戈氏凤头鹦鹉在其原生地有被当地人捕食的情形,但并不严重;最主要的问题仍来自于盗捕及走私。[17]作为有宠物饲养潜力的物种之一,这个物种自1970年代起即因日本伐木业进入当地开发,而连带遭大量出口至世界各地。[26][14]在1980年代,每年进入贸易市场的个体可超过10,000只,在1979年的美国则可以不到200美元购得,使其成为价格实惠的其中一种凤头鹦鹉。[27][26]虽面临着这种大量出口的危机,但戈氏凤头鹦鹉在原生地的数量并未有明显下降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7]2001年的调查显示该物种约保有10万—50万只的规模,而在台湾的引入种群估计小于100对。[27][28]
但在这个物种持续受到捕捉、栖地破坏及捕食压力的情况下,数量仍被认为不能永续,因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该物种自1992年起被列入附录I内,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则将其列为近危物种。[27]
Remove ads
宠物饲养

在宠物界中,戈氏凤头鹦鹉有着“小白”的俗称。[17]这个物种被公认是最简单易养的凤头鹦鹉,它们能接受人类拥抱,但也可以独自取乐。[29]它们是充满好奇心的鹦鹉,也喜好随着音乐起舞。[29][30]
这个物种有能力适应干燥寒冷的气候,适应力强;但仍需注意戈氏凤头鹦鹉无法忍受长期狭小的封闭空间,建议每日至少放出笼外3—4小时自由活动。[22][30]另也需注意戈氏凤头鹦鹉非常喜爱啃咬任何能碰到它们嘴边的任何东西,且破坏力强大;也有能力学习如何逃出鸟笼。[22]
这个物种相对其他宠物鹦鹉而言较为安静,但在想要得到关注时,其叫声也相当宏亮,可能会干扰到邻居。[30][22]其模仿能力也相对较差,不过经过训练仍可学会只字片语。[30]
智力研究
戈氏凤头鹦鹉是以具技术性问题解决能力和会使用工具而著名的鹦鹉物种。[31]2012年11月,维也纳大学的爱丽丝·奥尔斯佩格报告称,一只名为Figaro的圈养雄性戈氏凤头鹦鹉会自发地将木屑和小树枝制作成木棍,然后咬着以捞取在鸟笼另一侧无法直接触及的食物。[32]并在2022年时进一步发现野生个体也有会制造并使用工具以剥开果实的行为。[31]
除了使用工具,这个物种也在各方面展现出其一定程度的智商:包含创造及解决复杂机械问题的能力[33][34]、自我控制欲望的能力[35],且可能有限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借由电脑做出对应的反应回馈[36][37]。而临时圈养的野生个体虽然对这些测试兴趣不高,但仍然展现了相似的问题解决能力。[38]2025年发表的观察也称戈氏凤头鹦鹉表现了首见于日本猕猴及人类以外的调味行为。[3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