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戴季陶主义

戴季陶的政治哲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戴季陶主义孙中山1925年3月去世后以戴季陶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对三民主义的阐释。[1]

内容

1925年4月至7月间,他发表了《孙文主义文哲学基础的演讲词》、《民生哲学系统表并说明》、《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对三民主义进行阐释。[2]戴季陶本人使用“纯粹三民主义”一词。在1925年5月广州所开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戴季陶提出要确定国民党之“最高原则”。[3]戴季陶提出了“三、三、一”的理论系统,即“三达德”(“智、仁、勇”)、“三达道”(“民族、民权、民生”)和“诚”(“决心”)。[4]戴季陶主张,三民主义就是继承仁慈忠孝、继承尧舜禹汤周孔的道统,国民党的宗旨是“发扬光大这种中国文化”,他又提出“民生哲学”或“民生主义”,反对阶级斗争。[3]

有学者认为戴季陶主义融合了“佛教民族主义[5]保守民族主义的内容。[6] 经过戴季陶、蒋介石的阐释,三民主义出体现文化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特征。[7]

评价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陈独秀对戴季陶主义持负面态度。[8]

戴季陶主义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共鸣,为1927年的“清党”奠定了理论基础。[9]

中国共产党在1926年末曾有一漫画,画中孙中山站在孔庙与世界公园之间,批语“孙(中山)本应在世界公园,戴(季陶)却想要他在孔庙”。[10]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