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英语: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缩写SECM)基于电化学原理工作,利用驱动非常小的电极(探针)在靠近样品处进行扫描,样品可以是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可测量微区内物质氧化或还原所给出的电化学电流,进而确定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1][2][3][4][5]目前可达到的最高分辨率约为几十纳米。这一技术也可以被用于微观刻印和微结构的创造[6]

历史

1980年左右,超微电极的出现对于发展高敏感度电分析技术是关键的。将超微电极用作探针,就可以研究局部快速进行的电化学反应。1986年Engstrom进行了第一次类似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实验,观察到了反应情况和中间体。[7] 同时,阿兰·J·巴尔德通过分析法拉第电流导致的测量偏差,对电化学显微镜的原理进行了彻底的分析[8]1989年巴尔德正式建立了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理论原理,也创造了这个词汇。当时研究者采用的是收集模式,而巴尔德引入反馈模式,扩大了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应用范围。[9]

随着理论基础的发展,1999年有关SECM的文献已经增加到了80篇,第一台商用的SECM也诞生了[10]今日,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应用范围在扩大,精度也在提高,理论和技术上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11]

工作原理

在含有氧化-还原对(如Fe2+/Fe3+)的溶液中放置超微电极,用于施加和改变电压。当足够的负电势被施加时,三价铁会被还原成二价铁,形成扩散控制的电流[7] 稳态电流与氧化剂的流量的关系是:

此处 iT,∞是扩散控制电流,n是电极上转移的电子数(O + ne → R), F法拉第常数, C是溶液中被氧化物质的浓度, D扩散系数a是超微电极盘子的半径。为了扫描感兴趣的表面,探针需要接近表面,然后记录电流的变化。

现在有两种主要的工作原理,反馈模式和获取-产生模式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