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抗体依赖性增强
医学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抗体依赖性增强[1][2][3](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又称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4],是指一些次优的抗体(一般为可结合病毒的非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不仅不能防止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反而会增强病毒感染免疫细胞、促进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恶化疾病的严重度或诱发更严重的额外征候[5][6]。

机制
抗体依赖性增强的机制有两种:
- 次优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其Fc段再与免疫细胞表面表达的Fc受体结合,接着使病毒进入免疫细胞,但病毒因抗体对抗原的结合力不佳而未被中和分解,反而在免疫细胞中复制增殖;此机制已在人类的登革热感染与猫的猫冠状病毒感染中观察到[7]。例如:感染过登革热的患者若再被另一亚型的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依之前的免疫记忆产生中和力较低的抗体,而可能发生抗体依赖增强感染的效应,这也是上述两种疾病疫苗开发困难的原因之一[8]。简言之,病毒“欺骗”了免疫细胞的吞噬过程,将宿主的抗体变成了特洛伊木马。
- 次优抗体和抗原结合后,与补体相互作用,接着促进发炎反应;例如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麻疹病毒感染时即可能在呼吸道组织发生抗体依赖性增强,激活数种细胞激素与补体而造成发炎,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
Remove ads
引发之病毒种类
除上述病毒(登革热病毒、猫冠状病毒、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外,有体外实验显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黄热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9][10][11]感染皆可能发生抗体依赖性增强[7]。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