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抗日战争战区

七七事变后中国于中国境内进行的战区划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抗日战争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国境内所规划的战区划分。以国民革命军为主体所划分的此战区,最初所辖范围为长城以南,以山西河北山东江苏为主,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及日军占领区域,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一般来说,此作战区划分是以陆军作战为主。

简介

就战略与兵力言,1937年战区划分,是以第三战区为重心,保卫,期间也发生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1938年战区划分,则以华中地区的第四第五第六战区为主,整编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巩固武汉核心”,战略目的则在于“东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于武汉国民政府,以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方式,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定为战时政府之实质统治机构,也将统率国军的委员长取代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实际领导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于临时首都武汉组织武汉保卫战失利,加上华南战场重要据点广州亦极为危险,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再度迁都至重庆。为了此战略异动变数,加上兵士折损众多,战区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动。而跟随战区,中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阶段亦告正式结束,而中国也正式迈入以重庆为根据地的第二期抗日战争。

1939年至1943年,随战争型态趋于固定,战区除了小更动之外,并无太大变化。1944年则因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成立,战区再度予以更新。除了将中国战区涵盖缅甸越南之外,更增加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1945年中日战争末期,为了反攻及9月之后的胜利受降准备,战区扩充为十二战区并维持方面军设置。值得一提的是,以接受日军投降及遣返日俘为主的最后一次战区划分,因受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等因素影响,受降区或战区并未涵盖长城以北。

Remove ads

沿革

“战区”的编制原为军事委员会为抗日所作的军事作战布署,抗战前夕为五个战区,至1945年增至十二个战区。这些战区分别受到各地行营指导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根据1937年8月12日中央常务委员会暨国防会议决议:改国防会议为国防最高会议,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大本营,蒋介石委员长兼陆海空军大元帅,不另设大本营,组织统帅部,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行政院所属军政部海军部,归军事委员会兼管。

1945年后,各战区陆续取消或改制。


Thumb

1937年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


1938年2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


1938年11月军令部南岳召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广州、重庆、西安行营,增设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并根据战局变化对战区进行了调整。

因南北战区相距数千里,难于统一指挥,1938年11月,军事委员会设立桂林行营天水行营,分任西南、西北各战区的作战指挥。


1939年2月,撤销重庆行营,改在成都西昌分别设立成都行辕西昌行辕

  • 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
  • 12月,增设昆明行营

1940年4月,桂林行营改组为桂林办公厅。

1943年11月,裁撤桂林办公厅。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主要是为了接收日本占领区与对抗中国共产党做好准备。

Remove ads

战区列表

更多信息 战区, 所辖地区 (1937年8月底) ...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