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姆安拉

巴勒斯坦实际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姆安拉map
Remove ads

拉姆安拉,又译拉马拉[1][2]([رام‌الله] 错误:{{Lang-xx}}:拉丁字母转写第 99 个字元“嵌”不是拉丁字母。(帮助[3])是巴勒斯坦国的实际首都[注 1],位于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和比雷赫省东耶路撒冷以北约10公里。拉姆安拉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部所在地,也是大多数国家驻巴勒斯坦外交机构所在地。

事实速览 拉姆安拉 拉马拉, 阿拉伯语转写 ...
Thumb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部
Remove ads

历史

拉姆安拉作为现代城市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而此地也有更早时期的考古遗迹。

公元前

拉姆安拉附近有发现古代墓穴。[4]拉姆安拉以南的纳斯贝泉堆丘考古遗址有可能是《圣经》中本杰明米斯巴的所在地。[5]当地也有一些砖石结构建筑,可追溯至大希律王统治时期。[5]

十字军东征时期

当地有发现十字军时期的陶片。[6]拉姆安拉是十字军驻地之一,当时名为拉马利(Ramalie)。[7][8]当地亦有发现一座十字军时代的拱形门廊建筑,其用途尚不确定。[9]

奥斯曼帝国时期

1517年,拉姆安拉随整个巴勒斯坦一起并入奥斯曼帝国。现代拉姆安拉城市由哈达丁家族于16世纪中期建立,该家族由加桑尼德基督徒后裔组成。哈达丁家族原本生活在约旦河以东的卡拉克和舒巴克地区,后因战乱迁徙至此。[10]

拉姆安拉的山区地形与哈达丁家族原本的栖息地相似,吸引了哈达丁家族前来定居。此外,拉姆安拉森林茂密,为哈达丁家族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用于锻造[10]在1596年的税务登记册中,拉姆安拉被列为圣城耶路撒冷的分区。当地有71户基督徒家庭和9户穆斯林家庭。政府对当地小麦、大麦、橄榄和葡萄树等作物征收25%的固定税额。[11]

1838年,美国圣经学者爱德华·罗宾逊访问拉姆安拉,称当地居民为“有希腊礼仪的基督徒”。当地有200名纳税男性,据此估计当时总人口为800-900人。[12]

1883年,《西巴勒斯坦调查》一书对拉姆安拉的记录如下:

(当地是)一座大型基督教村庄,矗立在高耸的山脊上,有许多精心建造的石屋,向西望去可见到大海。当地坐落于花园和橄榄园当中,南面有三处泉水,西面有一处泉水。北面还有三处泉水,距离村庄不到一英里。东面有一口井。东北方向有岩石凿成的坟墓,入口凿得很精巧,但完全被垃圾堵住了。村里有一座希腊教堂,东边有一座拉丁修道院和一所新教校舍,都是现代建筑。村庄的土地是教会财产,属于耶路撒冷圣地。大约四分之一的居民是罗马天主教徒,其余的是希腊东正教教徒[13]

1948年以色列立国后,离开以色列领土的难民令拉姆安拉的人口在5年内增加了一倍,但同时有约三分一的原居民移民到美国,发展成为美国国内最大阿拉伯裔社群之一。拉姆安拉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被约旦吞并,居民成为约旦公民。拉姆安拉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被以色列军事占领,以色列人在附近建立的定居点限制了拉姆安拉的发展。以军直至1995年始撤出市中心,让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进驻,但在外围保留据点。

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以巴冲突,令拉姆安拉的经济急速恶化,居民生活也大受影响。

在2004年去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前主席阿拉法特葬于拉姆安拉。

Remove ads

经济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