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挖耳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挖耳勺(ear pick)也叫掏耳勺(ear scoop)、耳勺(ear spoon)、挖耳[1]耳挖[2]耳刮耳扒掏耳棒挖耳棒,是一种清除耳屎的长柄刮勺工具,也可用于单纯搔,为掏耳服务的主要工具之一。多为制或金属制,也有塑料象牙一类贵金属玉石制品。唐朝宰相杜悰曾谓其为“铁了事”。[3]

一支日式竹制耳勺

用法

执挖耳勺进入耳道,掏出附在耳道上的耳屎。如果在开始时挖耳勺就接触到耳壁,有可能把勺外的耳屎反而更推向内耳。应在挖耳勺进入内部后再向外掏。挖耳朵既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委托他人帮忙:被挖耳朵者多躺在挖耳朵者膝盖上。此多可见于亲子恋人之间。[4]

有些耳勺另一端附有鹅毛,可在挖完耳朵后用来清理耳中碎屑。[5]

替代

外耳一带的浅显部位,有耳屎或发时,有时可以用小指指甲来除掉耳屎并搔痒。也有以类似的细长物件棉花棒牙签钉子等临时代替耳勺。但棉花棒之外,指甲等物件可能较锋利,会有损伤耳道乃至耳膜的可能。

种类

传统型

  • 勺型:这也是最常见和传统的类型。勺部长2-5 毫米 。

变异型

  • 线圈(螺旋)型:由多个小、弯曲的半螺旋线构成。利用螺旋线的间隔刮去耳垢。这种耳勺不适合掏湿性耳垢
  • 圆盘形 :一般是三个圆盘,利用圆盘间的空隙刮取耳屎。
  • 发光型:本身为反光材质或附有光源,有助于看清耳道内部。

另外,日本有人发明了可视性挖耳勺,可以自己一边看一边挖。[6]

使用须知

使用耳勺挖耳朵时有可能因用力把握不好、视线不清等原因伤及耳膜听小骨[7][8]耳道受伤等将导致外耳炎耳疖中耳炎[9]

历史文化

耳勺多在东亚文化圈使用,或与东亚人的干性耳垢有关。[10]中国日本越南孟加拉等亚洲国家更有以掏耳为招牌的服务业。[4][11]

在前13世纪中国商朝妇好墓里面,即已出土了当时的玉制挖耳勺。[12]此之后时代的塔克西拉文化[13]古希腊-古罗马的考古发现中,都有耳勺出土。

江西曾出土三国时代东吴人所用的金质耳勺。[14]此后欧洲也有银质等贵金属制成的耳勺。

关于挖耳朵的俗语,有“挖耳当招”一词。出自明朝小说醒世恒言》,意为把别人挖耳朵当成对自己打招呼。

传统制作工艺

现在台湾仍有手工制作耳扒的作坊工厂。从选竹材、原材料加工,到刀削成型,多靠手工完成。耳扒在另一端绑的,也要经筛选去油等工艺。台湾的制品很多销往日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制作者改良部分机械。[15][5]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