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掠海翼龙属
掠海翼龙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掠海翼龙属(属名:Thalassodromeus)是种大型翼龙类,化石在巴西东北部发现。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7月17日) |
Remove ads



在2002年,亚历山大·克尔纳(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塞氏掠海翼龙(T. sethi)。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海上奔跑者”,意指它们可能在海面上捕食鱼类,类似现代剪嘴鸥;种名则是以古埃及战神赛特为名,因为掠海翼龙有类似的头部形状。但在2006年,其他研究人员提出克尔纳可能把赛特、阿蒙这两神的外型搞错[1]。
正模标本(编号DGM 1476-R)是一个严重损坏的头颅骨,发现于巴西东北部的桑塔纳组(Santana Formation)。它们生存于约1亿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掠海翼龙与它们的大型近亲古神翼龙共同生存于同一领空。掠海翼龙因为它们的巨大头部冠饰而著名,头冠从吻突尖端延伸到头颅骨后方,头颅骨的长度为1.42米,而头冠占了75%的表面。吻突尖、缺乏牙齿。它们翼展长4.5米[2]。目前并不清楚冠饰的功能,它能用来吸引异性、鉴定物种身份、或是调节体温。
另一个下颌碎片(编号DGM 1476-M)被归类于掠海翼龙,体型较大,翼展估计约5.3米。另一个颌部骨头(编号SAO 251093)曾被非正式命名为新种,"T. oberli",但之后被编入于塞氏掠海翼龙[3]。
亚历山大·克尔纳认为,掠海翼龙会以类似现代剪嘴鸥(Skimmer)的方式猎食;飞行时将下颌拖曳到水里,捕抓水面的鱼类。之后研究根据掠海翼龙与其他大型翼龙类的头部与颈部结构,提出它们的头部、嘴部要经过水面时,必须消耗大量的动力,因此它们难以作出这种动作[4]。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