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探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探方(代号为T)为田野考古发掘的一种基本发掘单位,将发掘区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方格,以此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方格即探方,此类发掘方法称为探方法或探方(沟)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1]

Thumb
辽宁绥中姜女石遗址部分回填的探方,发掘完毕后无特殊原因探方(沟)一般将会回填。

探方由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组成,为便于测量和后续发掘,探方方向一般取正方向(即磁针指向北),并以西南角为测量的坐标基点,东边和北边各留宽1米的隔梁,东北角两个隔梁的相交处即关键柱(1米×1米)[2],隔梁主要用于记录和分析地层信息,并可兼顾方便运输,在清理过程中可能会被打掉(如较为重要的遗迹现象位于或部分位于隔梁之下时),关键柱则通常会作为坐标点保留[3]

探方的面积大小依据发掘区规模、地层结构的复杂程度和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4],通常为5米×5米,最小不小于2米×2米,最大不超过10米×10米[1],亦可将探方分作更小的探方进行发掘,如将10米×10米(除去隔梁为9米×9米)的大探方分为4米×4米的4个小探方,中间仍留出宽1米的隔梁。

探方的编号方法有顺序法和坐标法等,图中所示为坐标法,由四位数组成,分别用两位数表示由南向北和由西向东的座标顺序[5],其编号能够体现出探方在遗址中的位置,且空间分布具有连贯性,适用于大型遗址的规划[6]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12年版),最终的发掘记录中每个探方的资料汇总包括探方总记录、探方日记、探方总平面图、四壁剖面图,各层下开口遗迹平面图,单位地层关系系络图,影像、测绘、采样登记表及其他形式的记录等[4]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带有编号的探方示意图,红色方框即一个探方,灰色为实际发掘面积,按5米×5米计算,隔梁为每个4米×1米,关键柱为1米×1米,通常按照地层逐层向下发掘,遇到遗迹现象则按照先晚后早的顺序进行发掘[7]

19世纪,英国的将军皮特·里弗斯将他的军事方法、调查经验引入了他对英格兰南部庄园的发掘工作中。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继承了皮特·里弗斯的工作方法,同样将军事上的精确性引入到了他的发掘中,发明了探方发掘法。[8]其学生瑟琳·凯里扬英语Kathleen Kenyon在5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今天考古工地最常见的标准5×5 米探方,保留1 米宽的隔梁和1×1 米的关键柱。因此,探方被称为“惠勒-凯里扬系统”、“惠勒的方格”等。[9]

探方法便于考古学家监督民工,在中国、南亚等地方现在仍很流行。而在欧美如英国等地,现在大面积揭露法(open-area excavation)已经替代探方法成为一种新的考古规范。[8]

Remove ads

参见

  • 探沟(发掘中开的狭长的沟,用途同探方)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