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揭阳市
中国广东省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揭阳市,简称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揭阳之名,可以追溯至秦军在揭岭的南方设立戍所(军营),因为戍所位处揭岭之阳(南方),所以将当地称为揭阳。[2][3] 市境东接汕头市、潮州市,北连梅州市,西邻汕尾市,南临南海。地处韩江三角洲西部,粤东沿海丘陵与榕江冲积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谷地与平原相间,分布不均,西北、西南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为榕江和滨海平原区。西北部为莲花山脉,中南部为大南山、小北山。榕江横贯市境中北部并流经市区,中部为练江,南部为龙江,均自西向东流入南海。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临江北路555号。
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第二大深水河榕江南北两河环绕揭阳市区,有着“鱼米之乡”、“浮水葫芦”、“水上莲花”之美称。全国著名侨乡,有华侨320多万人,遍居世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万人[4],亦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
Remove ads
历史
揭阳历史悠久,至少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先民聚居[5][6],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7]。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6],秦始皇平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7]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今潮汕、梅州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县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
民国初,揭阳县隶属于潮循道。1934年属广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改称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改称潮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
1965年7月,揭阳县析出河婆、良田、坪上、龙潭、灰寨、凤江、东园、五经富、京溪园、钱坑、金和、塔头公社和棉湖镇,陆丰县划出上砂公社和五云公社,设置揭西县。
1983年7月设立梅州市(梅州地区)之前,揭阳县北部客家方言区的汤坑、八乡、丰良、潘田8个公社划入丰顺县。西部客家方言区13公社成立为揭西县。至此揭阳县一县分拆为三县。
1991年12月7日,撤销揭阳县设立地级揭阳市,析揭阳县榕城等地为榕城区,其余地方置揭东县。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沿江路。
1992年8月25日,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榕城区划分为榕城区、东山区和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
2012年12月17日,揭东县的地都镇、炮台镇、登岗镇划归榕城区管辖。撤销揭东县,设立揭阳市揭东区,将榕城区的磐东街道划归揭东区管辖。
2013年2月,析揭东区设立揭阳市蓝城区。2016年12月,撤销蓝城区[8]。
地理
揭阳市地处广东省东部,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南濒南海,北靠梅州,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陆地面积5240.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36.9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 最高峰李望嶂海拔1222米,位于揭西北部和梅州五华交界处,东经115°51',北纬23°40',为莲花山脉东段支脉大北山主峰,东北方向与鸿图嶂相望。
揭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21.4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723毫米。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另外,揭阳市设立了以下具有部分县级权限的行政单位: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原蓝城区)、揭阳空港经济区(原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普宁华侨管理区和大南山华侨管理区。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5,577,814人[17]。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884,347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306,533人,下降5.21%,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其中,男性人口为2,852,630人,占总人口的51.14%;女性人口为2,725,184人,占总人口的48.8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68。0-14岁的人口为1,424,146人,占总人口的25.53%;15-59岁的人口为3,255,037人,占总人口的58.36%;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98,631人,占总人口的16.1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30,554人,占总人口的11.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825,237人,占总人口的50.6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52,577人,占总人口的49.35%。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极少数的回、满、苗、壮、黎、傣、京等少数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537,113人,占99.2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0,701人,占0.7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39,557人,下降5.7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6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3,024人,增长430.1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6个百分点。
语言
地方语言主要是闽南语潮州话,也有部分客家话(揭西话)。其中潮州话分布在大部分县区,而客家话(揭西话)则主要分布在揭西县大部分地区,揭东区西北部,普宁市的南阳山区,惠来县的小部分地区。
交通

广梅汕铁路揭阳南站、厦深铁路葵潭站与普宁站、梅汕铁路揭阳站与揭阳机场站、汕汕铁路惠来站、揭惠铁路(在建)、粤东城际铁路(在建)
截止至2018年末,揭阳市区公交路线有22条:1环、2环、3环、1路、2路、3路、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0路、11路、12路、17路、18路、19路、新能源一号线、新能源二号线、新能源三号线、高铁快线
2023年,揭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445.03亿元,在广东省地级市中排名为13名。民营企业比较发达,主要有五金、玉石加工、服装等行业。
教育
总体而言,揭阳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目前,揭阳暂无本地本科院校,且中学教育水平及升学率相较省内其他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各市有较大差距。
截至2022年,揭阳有各类学校2917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3所、高中68所、初中233所、小学1207所。[18]
揭阳市有三所市教育局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另有武汉理工大学揭阳校区于2018年开始筹建,但迄今无进一步消息。[19]
文化
潮绣、抽纱、揭阳木履、揭阳剪纸、河婆葵笠、棉湖剪刀、钱坑木雕、惠来贝雕、长美钵仔。
长美小米、豆仁糖、肠粉、牛肉粿条、粿汁、青橄榄、埔田笋、奎地乌叶荔枝、邹堂青皮梨、华清竹笋、狮头油甘、普宁潮州柑、普宁竹蔗、高埔青梅、惠来菠萝、普宁橄榄、永华茗茶。 潮州功夫茶、揭阳乒乓果、揭阳酱油、新享菜脯、地都冬菜、东园咸菜、炮台南糖、钱坑汤饺、钱坑手工面、棉湖瓜丁、河婆菜糕、五经富姜糖、揭西擂茶、普宁线面、普宁油炸豆干、普宁豆酱、榕湖牌味精、榕江味精、蚝烙、红心胳皮蕉、珍珠糯米团、红焖猪脚、靖海鲍鱼。
揭阳市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主要由文化广场、广电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揭阳剧院等项目组成,形成以文化广场为中心的围合式布局。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揭阳广播电视台于2004年3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
根据《关于印发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揭阳广播电视台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揭市机编[2005]57号),揭阳广播电视台是揭阳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和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成员单位。广播、电视自办节目分别使用 “揭阳人民广播电台”和“揭阳电视台” 呼号。 到2009年度,拥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电视发射塔一座,光纤传输网450多公里,广播电视平均人口覆盖率为97%。广播电台的综合广播频率FM103.9MHz,农业交通广播频率FM106.5MHz;电视台发射频率为 535.25 MHz(21频道),发射功率10千瓦;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带宽750兆赫兹,共传输125套节目(其中数字125套、模拟44套) 。 [20]
在报业方面,揭阳日报社发行中共揭阳市委机关报《揭阳日报》。
旅游
揭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揭阳学宫、紫峰山紫峰寺、紫陌山、进贤门、三山国王祖庙、钱坑石灵寺、双峰寺、西湖公园、桑浦山、黄岐山风景区、风门古径景区、桂竹园动物园等。
-
揭阳楼夜景
-
榕江西湖公园九曲桥和湖心亭
医疗
- 普宁市人民医院
- 揭阳市人民医院
- 揭阳市红十字会慈云医院
友好城市
城市荣誉
名人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