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陀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陀婆
Remove ads

摩陀婆IASTMadhvācārya;1199–1278年[5]或1238–1317年[6]),又称圆满智慧IASTPūrṇa-Prajña)与喜悦渡者,是印度哲学家、神学家,二元吠檀多学派的主要倡导者[1][7]。摩陀婆将自身哲学体系命名为“真实论”(Tattvavāda),意为“基于实在论立场的论证”[7]

事实速览 摩陀婆, 个人资料 ...
核心教义
真实具有二元性:独立实体与依存实体。唯有主毗湿奴是绝对独立的存在。[4]

13世纪时,摩陀婆出生于印度卡纳塔克邦西海岸乌杜皮附近的帕贾卡[8]。少年时期即加入“单杖苦行僧团”,师承梵天传承导师阿秋塔·普雷克沙,成为出家修行者[1][3]。他钻研印度哲学经典,撰写对主要奥义书、《薄伽梵歌》及《梵经》(合称“三根本经典”)的注释[1],现存37部梵文著作[9]。其文风极简凝练,代表作《补充阐释》以诗体形式对《梵经》注释进行哲学延伸[8]。部分著作中,他自称为神毗湿奴之子风神的化身[10][11]

摩陀婆批判商羯罗不二论罗摩努阇限定不二论学说[7][8]。他多次巡游印度,足迹遍及巴德里纳特、孟加拉、瓦拉纳西、德瓦卡、果阿与科摩林角等地,参与哲学辩论并造访学术中心[9]。1285年,他于乌杜皮建立克里希纳寺,供奉从古吉拉特德瓦卡迎请的神像[8]

摩陀婆教义的核心在于:个体灵魂(阿特曼)与(终极实在,即毗湿奴神)存在根本差异,二者是永恒独立的两种实在,个体灵魂依存于梵但永不与之同一[7]。这种有神论二元论与吠檀多另外两大主流学派——主张绝对一元论的不二论及主张限定一元论的限定不二论形成鲜明对立[7][12]。摩陀婆强调,唯有透过神的恩典方能获得解脱[7]

摩陀婆创立的二元论深刻影响了中世纪印度毘湿奴派虔信运动,与不二论、限定不二论并列为吠檀多哲学三大体系[8][13][14]。学者库兰德兰与克雷默评价其历史影响:“虽具积极意义,但未达广泛程度”。

Remove ads

参见

  • 梵天传承
  • 摩陀婆婆罗门
  • 二元论文献
  • 乌杜皮八座寺院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