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伪切叶蚁亚科
蚁科的一个亚科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伪切叶蚁亚科(学名:Pseudomyrmecinae)台译为拟家蚁亚科,又名长节蚁亚科,是一个单型亚科,之下只有伪切叶蚁族(Pseudomymecini)一个族。该亚科隶属于蚁科,与犬蚁亚科的关系最近,包含3个属,该亚科物种体型修长、眼睛大、树栖性,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1] 部分原始物种具有蜂类行为。
伪切叶蚁亚科包含3个属230个物种,模式属为伪切叶蚁属,模式种为细伪切叶蚁(Pseudomyrmex gracilis),其中有32个物种会居住在植物特化的虫室(domatia)中。
Remove ads
栖息地及习性
该亚科全员皆是树栖蚁种,部分物种在树栖的基础上还可地地栖,广泛分布于泛热带地区。少数物种分布于暖温带地区,但大多数仅限于热带森林、林地和稀树草原。该亚科物种通常在枯萎植物组织预先形成的空腔中筑巢,例如空心枯枝或被其他昆虫挖掘的草秆。但也有相当多的物种(估计的300个物种中的约20%)是专门居住于喜蚁植物的专性栖息。这些蚁种占据活的植物空腔,这种为迎合蚂蚁居住而生长出的空腔被称为虫室(Domatia),例如某些金合欢植物的肿胀荆棘或蚁豆属植物(Tachigali)的肿胀叶柄,该亚科物种在虫室中饲养幼虫,大部分蚁种还会饲养介壳虫以吸取它们的分泌出来的蜜露。[2]
伪切叶蚁亚科物种巢穴及习性:(来源于蚂蚁维基)
体态描述
该亚科的工蚁呈现出独特的外观:工蚁和蚁后有大而显眼的眼睛;第一触角节或触角柄节相对较短,不到头长的3/4;具发达的后腹柄节(即腰部处的第二个腹柄节状结构,但实际不是真的腹柄节);具发达的螫针,可造成强烈疼痛。工蚁的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未融合,呈拼接状。[2]
其他有助于识别这些蚂蚁的工蚁和蚁后种姓的技术特征包括: 唇基的后内侧边缘笔直,在额叶之间不向后延伸;12节触角(有两个物种仅11节);触角沟的正中叶在头部全脸视图中可见(即额叶没有超出);位于并胸背板最后侧边缘的metapleural gland开口;stridulitrum存在于第四腹节上。雄性的特征是它们的12节触角(华美香叶蚁为13节)、封闭的后尾腔、发达的后腹柄节和volsella的极端减少。该亚科物种的幼虫有一个滋养肌或“食物袋”,这是一种位于胸部侧表面的独特结构,工蚁在其中放置小食物颗粒。[2]
分类学
1990年,根据蚁学家沃德(Ward)的研究,香叶蚁同时是细长蚁和伪切叶蚁的姐妹群。[3] 而在最近一项由沃德和唐尼(Downie)发表的形态学和基因测序研究表明,香叶蚁则为伪切叶蚁的姐妹群。香叶蚁在发生树中的位置处于细长蚁和伪切叶蚁之间,细长蚁为并系群。细长蚁红黑种团(rufonigra species-group)与香叶蚁和伪切叶蚁的关系比该种团与其他细长蚁属物种的关系更近。[4]
- 伪切叶蚁亚科 Pseudomyrmecinae Smith, 1952 拟家蚁亚科
- 伪切叶蚁族 Pseudomyrmecini Smith, 1952 拟家蚁族

若无视分类单元名称而只看其测序上的关系性,会发现这三个属的划分似乎很迷,因为该亚科的发生树几乎是一条直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分支。三个属的组成由“分支长度”支持,是衡量这些类群之间差异的指标。若只以形态学看待这个亚科,会发现大部分细长蚁物种几乎都是换皮蚂蚁,具有大量共同的形态和遗传特征,远在美洲的伪切叶蚁和矾木蚁也是如此。矾木蚁较细长蚁和伪切叶蚁独特,因其触角节数与细长蚁和伪切叶蚁不同,为其创造一个单独的属似乎是个较好的方案。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矾木蚁也能算作是一种“奇怪的伪切叶蚁”,不应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属。但测序结果以及矾木蚁的独特触角节数已经证明了其独立性,因此为其创造单独一个属。
但在更复杂的情况中,如果严格采用测序结果而抛弃形态学鉴定,这三个属实际该被合并。系统发生树显示该亚科的系统发生树几乎是一条直线,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大分支。因此香叶蚁并非单型属,而是一种伪切叶蚁。
但将旧世界分支的细长蚁和新大陆分支的矾木蚁及伪切叶蚁分类开来仍是很好的方案。因为伪切叶蚁属由栖息于非洲的细长蚁扩散至美洲后进化而来,造就了现今高度多样性的美洲大陆伪切叶蚁属。这种分类方案类似于将“恐龙”与“鸟类”分开,虽然鸟类在系统发生树中算是恐龙的后代,但就这么将鸟类算做恐龙的话肯定是不准确的,所以细长蚁属和伪切叶蚁(及矾木蚁)的分类方案与鸟类和恐龙的分类方案一样。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