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政治效能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政治学中,政治效能感公民对自己有能力改变政府的信任,相信自己能够理解和影响政治事务。它通常通过调查来衡量,并被用作衡量公民社会更广泛健康状况的指标。

概念

它是由 Angus Campbell、Gerald Gurin 和 WE Miller 在分析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选民行为态度时引入的,并将其定义为“个人行动确实或可能对政治进程产生影响的感觉”。[1]

政治效能有两种类型:内部效能(相信一个人能够理解政治并因此参与政治)和外部效能(政府会回应一个人的要求)。[2]

政治效能被视为“政治参与的先决条件,并被视为民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社会特征”。[3]

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公民的政治效能:通过媒体、通过拥有抗议之权利、通过能够发起请愿,以及通过自由公正的选举。公民在自己国家无能为力的感觉可能会导致政治犬儒主义或赤裸裸的暴力,这是在社会中政治效能低下的副作用。公民的政治效能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渠道在线表达为“媒体使用—尤其是新闻消费—增强了效能、公共事务知识和公民参与”。[4]

效能感与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高度相关;然而,研究并未表明公众对政府或政治领导人的信心与投票之间存在任何关系。政治效能被发现会使政策偏好两极分化。结果发现,效能感较高的人表达的政策偏好更符合他们的意识形态取向,也更极端;效能感低的人倾向于表达更温和的政策偏好。这些结果是在实验观察研究中得出的。[5] 效能感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