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亚历山大三世
羅馬天主教會第170任教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教宗亚历山大三世(拉丁语:Alexander PP. III;约1105年—1181年8月30日)本名罗兰多·巴蒂内利(Orlando Bandinelli),1159年9月7日当选罗马主教(教宗),同年9月20日即位至1181年8月30日为止。[1]从14世纪以来,他被认为是巴弟内利贵族家族中的成员,但这还没有被证实。[2]
Remove ads
生平
亚历山大三世是神学及法律家。1140年他在博洛尼亚教书时,写了一本法学大纲,而且为《格拉提安教令集》注释,另外则写有神学论文多篇。他在教宗恩仁三世时代被擢升为执事级枢机,在教宗哈德良四世时为最得力的顾问[3]。
腓特烈一世是中古世纪德国最伟大的皇帝,他梦想仿效查理曼能有效的统治意大利。哈德良四世看出了他的野心,如果不抑制腓特烈的野心,他除了会成为全欧洲的主人外,连教会都会受他的控制[4]。1159年,哈德良死后,半数的枢机们选出了一位精通法典又意志坚强的卓越人物担任教宗,就是亚历山大三世。其余的少数枢机们,得到罗马教士及皇帝的支持,另选一人为教宗,称对立教宗维笃四世,虽然选举具有合法性,但腓特烈对亚历山大三世的坚强感到不安,所以他支持威克多,甚至召集一个教会会议,叫他们公开表示拥护威克多。但是亚历山大三世受到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匈牙利及西西里的支持[5]。这种作法使得教会的自主性受到了威胁,亚历山大三世不得不处理,他将腓特烈和对立教宗开除教籍。可是德国大军已压境,1167年他只好先放弃罗马前往法国避难,联合意大利各城作战,双方互有胜负,战争拖了17年,1176年腓特烈军在莱尼亚诺战役惨败,腓特烈不得不认输。1177年,亚历山大三世当时在威尼斯,腓特烈前去求饶,在圣马尔谷大殿前跪伏亚历山大三世脚下请求宽恕。亚历山大三世把腓特烈拉起来,恢复了他的教籍,并赐他一个“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6],表示宽恕,因而签订了《威尼斯和约》,将对立教宗巴斯加三世为腓特烈的妻子贝亚特丽丝主持的皇后加冕仪式视为无效,此后不得称贝亚特丽丝为皇后。和约还规定即使腓特烈驾崩,他的妻儿继承权力后也要遵守。至此,腓特烈企图控制教宗的计划破灭,他只能对德国境内各主教行使其威权[7]。
在亚历山大三世的任内,坎特伯雷总教区总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和英王亨利二世在教会法庭的独立权力问题上发生严重争论[8]。亨利二世在1164年《克拉伦敦法典》里,禁止教会向罗马上诉,冲突的结果,贝克特被放逐到法国。1170年圣诞,贝克特回到坎特伯里,在他自己的祭坛前被杀害。基督徒震怒,立刻奉贝克特为殉道者。亚历山大三世在1173年封贝克特为圣徒,并订立法规,规定以后一切敕封圣徒是教宗特定的权力。1179年,亚历山大召开第三次拉特朗公会议,为改革通过法案[9]。亚历山大三世死在罗马近郊奇维塔卡斯泰拉纳,他的尸体安葬在拉特郎堂内[10]。
亚历山大三世是中世纪最优秀的教宗之一。一一九八年获选为教宗的依诺增爵三世也是。在这两任之间的十七年间,登上圣伯多禄宝位的教宗至少有五位;全部是意大利人,正如亚历山大一样,必须全力对付十二世纪的教宗都会面临的接连梦魇: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们,以及罗马元老院和人民。[11] 第五世纪时,欧洲的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日耳曼民族入侵之后,西罗马帝国正式宣告覆亡,以往统一的文明世界已不复见,但天主教却成为凝聚欧洲世界的新力量。教会精神渗透了人民的私人生活和公共领域,成为欧洲一致的精神;尤其在文化领域内,教会成了无与伦比的领导者,直到欧洲各国朝民族国家的形态成长,才逐渐脱离了教会的扶持和监护。这种进展直到十五世纪末才完成,并成为近代发展的曙光。[12]在十二世纪时,由于教廷一直与政权处于争斗状态,借着几位杰出教皇的领导,教廷的权力日渐高升。比如,教皇依诺森二世成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欧革三世(Eugenius Ⅲ)更是进一步要求皇帝臣服于教皇权力之下,其后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更是强硬的使英王亨利二世不得不听命于他,教皇的权利在依诺森三世(Innocent Ⅲ,一一九八年至一二一六年在位)时,达到了高峰。[13]亚历山大三世,适逢在中古文明的极盛时期(十一至十三世纪)是圣教会和中古文明的光明时期,确实在十一世纪末叶开始,维持了一百五十年。教会在困苦的奋斗中面对政治,赢得了自主的权力,教宗的权威超越了帝国。教宗对教会内的影响以及与各国政府往来的权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教会统治著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并在文化领域中,成为无与伦比的领导者。神职班的革新、宗教生活在日新又新方式下的奋进、十字军与回教徒的战争、重要的传教事业、神学的杰作、罗马式及哥特式教堂的兴建等等,都表现了西欧民族在教宗领导之下联合起来的充沛活力,虽然理想和事实之间的对比往往有很大落差,但教友的精神却成了人民的共同精神,它渗透一切事物,而使之更加丰富。[14]另亚历山大三世在天主教会训导文献选集中论天主圣三第七四五条提到,祇对第一章而言,罗马教宗曾定断:不要在神学上用何理由,而把“性体”与“位”(Natrra et persona)分离,或把天主,称做“天主的本体”-;这不仅在“从座”的意义方面是如此,而且在名座上的意义方面也是如此。[15]
Remove ads
政治观点
亚历山大三世是第一位直接关注波罗的海以东地区宣教活动的教宗,他可能于1164年在瑞典设立了乌普萨拉总主教,[16] 这件事是在他最亲密的朋友隆德大主教埃斯基尔的建议下做成的。 埃斯基尔曾经任命一位本笃会的修士福克为爱沙尼亚的主教,但他因为和丹麦国王有冲突,而被流放到法国的克莱尔沃。1171年亚历山大成为第一位解决芬兰教会问题的教宗,据称芬兰人骚扰神父并且只有在战争时期才倚靠上帝[17]
亚历山大不仅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巴巴罗萨,还因着1170年发生的托马斯·贝克特谋杀案,使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屈服。他和贝克特的关系非同寻常,后来在1173年,贝克特被封为圣徒。[18] [19] 这是由亚历山大封圣的第二位圣徒,而第一位是1161年的忏悔者爱德华。[20] 不过,他在1172年确认了亨利爱尔兰之领主的地位。
通过1179年5月23日签发的教宗诏令,他承认了阿方索一世葡萄牙国王的权利,而这个国王的称号是阿方索自封的。这在葡萄牙成为一个被世界承认的独立王国的进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阿方索从1139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国王的称号。)[21]时在公元一一七七年,正是坎诺萨堡事件后的一百周年。 第三届拉特朗大公会议;为了重整教会内部,亚历山大三世便召开了一次大公会议,即1179年3月5日的拉特朗会。出席会议的主教有400多位,来自欧洲各处,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国主教也出席了。会中讨论的,主要是法律及纪律上的事,因教宗自己是当代著名的法学家,此会议也提到教宗的选举,规定只有枢机团有投票权,获得选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才能当选。此外又规定主教的合法年龄,身世及教育程度等。大会对教理方面也有不少定断,如申斥异端,号召十字军,禁止亚尔比异说的异说的横行。在社会福利方面,教宗也尽力行之,如救济麻疯病人,设有义务学校。此会议完成了教育独立自由的工作。可说将政权干涉教会的束缚摆脱了。而且伸张教权高于世权的原理,以致造成后来教宗为欧洲政治的领导人。[22]
Remove ads
改革成就
即使作为一名逃亡者,亚历山大仍然受到法国路易七世的青睐和保护。1163年,他召集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神父与主教参加图尔会议(Council of Tours),除其他事项外,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教会圣职的非法划分、教会牧者放高利贷,占用十一奉献。[23]
1179年三月,亚历山大三世召开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即第三次拉特朗公会议),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教会会议之一,天主教称之为第十一次大公会议。这个法案包括了好几个教宗为改善教会状况而制定的计划书,其中规定,如果未达到三分之二枢机的选票,没有人可以被选为教宗。[24]该规则于1996年略有改变,但2007年又恢复原状。这次会议标志着亚历山大三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这次会议结束后不久,罗马共和国就迫使亚历山大三世离开罗马这座城市,他从此就再也没有重新回到罗马。1179年9月29日,一些贵族建立了反亚历山大三世联盟。但教宗借着明智地使用金钱,仍然把握大权,控制局面,结果他在1180年1月被世俗权贵免职。1181年,亚历山大三世开除了苏格兰国王威廉一世的教籍,并且禁止他参加任何圣事活动。[24]
与腓特烈一世的斗争
腓特烈一世号称“红胡子”(Barbarossa,巴巴罗萨),是中古世纪德国最伟大的皇帝,信教十分虔诚。他梦想仿效查理曼,但查理曼为扩展基督教的文化而工作,腓特烈却努力增加自己的势力。他虽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元首,其实只是德国的皇帝,他所企图收复的意大利,实际上只是几个各不相属的小国共同占据之地,彼此攻击。意大利的南部和西西里另组成一个王国;罗马和半岛中部始终直属教宗,这是腓特烈所难以容忍的,他常说:“假如我不能统治罗马,罗马帝国之名岂非虚设!”
腓特烈一世既愿有效统治意大利,教宗哈德良四世不久就清楚看出,如果不抑制他这份野心,他必要成为全欧洲的主人,教会也势必受他控制。哈德良四世死后,枢机团以大多数票选举了一位精通法典而又意志坚强的卓越人物承继大统,就是亚历山大大三世。选举的合法性不容置辩,但腓特烈对当选者的坚强毅力甚感不安,于是命令同路人另选一位迎合他意旨的人,硬派他去做教宗。
这使得教会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威胁,亚历山大三世不得不急起应战,立刻把腓特烈和伪教宗开除了教籍,无奈大军压境,他不得不放弃罗马前往法国避难;但他先把意大利各大城联合起来为他作战,而这些城市自身独立也不愿他人侵犯。战争互有胜负,延续了十七年,皇军终于1176年在莱尼亚诺,腓特烈一世前去求饶,在圣马尔谷大殿前跪伏教宗脚下请求寛恕。教宗把他拉起来,恢复他的教藉,并予以和平的亲吻,表示寛恕。公元1176年,正是坎诺萨堡事件后的一百周年。[25]
为了重整教会内部,亚历山大三世于1179年3月5日召开了第三届拉特朗大公会议。出席会议的主教有400多位,来自欧洲各处,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国主教也出席了。会中讨论的,主要是法律及纪律上的事,因教宗自己是当代著名的法学家,此会议也提到教宗的选举,规定只有枢机团有投票权,获得选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才能当选。此外又规定主教的合法年龄,身世及教育程度等。大会对教理方面也有不少定断,如申斥异端,号召十字军,禁止亚尔比异说的异说的横行。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译名列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