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教宗殡葬礼仪规程
規範天主教教宗,亦即羅馬主教殯葬儀式的禮儀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教宗殡葬礼仪规程》[1](拉丁语:Ordo Exsequiarum Romani Pontificis)是一本规范天主教教宗,亦即罗马主教殡葬仪式的礼仪书,涵盖整个殡葬礼仪前后所需进行的各项仪式[2][3]:31。此书已有两个版本,首版于1998年获批准并于2000年出版,第二版则于2024年获授权并出版[4]。该书由圣座礼仪及圣事部辖下的教宗礼仪处发行[5]。
内容
《教宗殡葬礼仪规程》是一本红色封面的薄册礼仪书[2],这本礼仪书与《选举教宗的仪式秩序》(Ordo Rituum Conclavis)共同规范教宗逝世后连续9日的哀悼期,称为“九日纪念弥撒”(Novemdiales)。此外,书中亦详列在教宗病重、预期离世时应采取的仪式安排[3]:45–46。规程将殡葬仪式划分为三个阶段(或时段),载列三个举行的地点,包括教宗的私人小堂、圣伯多禄大殿及安葬地点。仪式内容包括确认教宗去世、遗体移灵至大殿的游行,以及举行安魂弥撒[2]。
当教宗逝世后,负责教宗离世期间教廷日常运作的总务枢机需立即正式宣布教宗的死讯[2][3]:45。同时,梵蒂冈医疗部门主管会确认死因并撰写相关报告。教宗遗体初时会换上白色衣物[2]。
随后,总务枢机会在教宗礼仪长以及宗座内侍(前宗座财务院)的神职人员、书记官和秘书面前主持确认死亡的仪式[6]。仪式完成后,教宗遗体随即放入棺木之中[3]:45。总务枢机会发出正式声明,证实教宗已离世,并附上由医疗部门撰写的报告[2]。
其后,教宗遗体会换上红色圣衣,包括主教冠与披带,灵柩旁边会摆放复活节蜡烛。至于是否开放予其他人瞻仰遗容,则由教宗礼仪长决定[2]。

在总务枢机的带领下,教宗的遗体与棺木会由小堂移送至圣伯多禄大殿,途中会诵唱《诸圣祷文》。到达后,棺木会正面朝向教堂内的会众,而棺旁会摆放复活节蜡烛[2]。在开放期间,公众可前往大殿瞻仰遗体,并向教宗遗容致敬。遗体会安放于尚未封闭的棺木上,供人凭吊[5]。
在棺木封闭前,教宗任内铸造的梵蒂冈钱币会将装入一个袋中,一并置入棺内。此外,还会撰写一份意大利文的教宗任期记录,简述其牧职历程。该文由教宗礼仪长朗读后装入筒内,连同钱币一同放入棺木,并备存副本于梵蒂冈宗座档案馆中[2]。
教宗的棺木之后会正式封闭,并于其安葬地点举行安魂弥撒[2]。虽然历任教宗大多安葬于圣伯多禄大殿内,但《教宗殡葬礼仪规程》亦容许选择其他地点入葬[7]。按惯例,弥撒应由枢机团团长主礼;惟若团长未能出席,则可由副团长或其他资深枢机代为主持[2]。
历史

该书的第一版标准版于1998年经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批准,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自此,曾在两名教宗的殡葬中沿用,包括2005年的若望保禄二世与2023年的本笃十六世[5]。
2024年4月,教宗方济各批准第二版标准版出版,此版本首位使用者即为教宗方济各。教宗礼仪长迭戈·拉维利总主教表示,第二版是在方济各亲自指示下编撰,目的是“简化并调整部分仪式,让罗马主教的殡葬更清楚展现教会对复活主基督的信仰”[5]。新版首批印本于同年11月流通[5]。拉维利形容新版本是一套“重整的礼仪”,目的在于突显教宗作为“牧者与基督门徒”的身份,而非世俗权势的象征[8]。
新版带来多项修订,当中包括变更确认死亡的地点。以往此程序在教宗死亡的房间进行,现则有所调整。此外,对于棺木的使用亦作简化处理:传统上教宗棺椁分为柏木、铅与橡木三层,而新版则允许仅使用一口木椁,内置锌制内棺,可在公众瞻仰期间打开展示。仪式用语亦经简化,仅保留最基本教宗头衔,并取消宗座宫一站[4][2]。在旧版中,宗座宫一站会将教宗遗体于未入棺情况下展示于大众面前[9]。
此外,第一版规定教宗灵柩须安放于圣伯多禄大殿高架灵台上,第二版则取消灵台,并将棺木朝向教堂会众,棺旁放置复活节蜡烛[2]。新版亦首次容许将教宗安葬于圣伯多禄大殿以外地点[7]。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