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数据包络分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数据包络分析(英语: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运筹学和经济学中一种非参数化的评估生产前沿的方法。[1]这一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国际银行业、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警务运营,以及物流管理。[2][3][4]DEA还被用于评估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性能,在机器学习领域也展现出诸多应用前景。[5][6][7]
简述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实证测量决策单元生产效率(DMU)的方法。尽管起源于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但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运营管理的标杆评估。[8]在标杆分析中,研究者选择一系列指标,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绩效进行比较。[1][9]:243–285
与必须预先设定生产或成本函数的参数化方法不同,非参数化方法仅根据可获得的数据比较可行的投入产出组合。[10]作为最常用的非参数化方法之一,数据包络分析得名于其对数据集中高效决策单元的“包络”特性。在这一方法中,经验上最高效的决策单元构成了“最佳实践前沿”,其他所有决策单元都与之对标。
数据包络分析之所以广受欢迎,主要有三个原因:
- 假设条件相对较少
- 能够对多维度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标杆比较
- 计算简便,可以通过线性规划方法直接求解效率比率
不同于传统方法,DEA并不追求构建严格的“生产前沿”,而是试图找出实践中最为高效的运营模式。[11]
历史
DEA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在Farrell的研究基础上,[12]查恩斯、库珀和罗德斯[1]运用线性规划,首次实证性地估算了生产技术前沿。在德国,类似方法此前已被用于估算研发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此后,DEA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量专著和期刊论文涌现。
从最初的CCR模型(以创始人查恩斯、库珀、罗德斯命名)开始,[1]学者们不断拓展DEA的应用。这些扩展包括多个方面:调整模型隐含假设、区分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13]、引入输入输出的有限替代性[14]、考虑规模收益变化[15],以及开发更复杂的分析技术,如随机DEA[16]和交叉效率分析等。[17]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