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挪用

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挪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化挪用(英语:Cultural Appropriation)或文化误用(Cultural Misappropriation)一般来说是指较强势的个体或文化群体面对相对弱势的个体或文化群体时,以未充分理解、误解、取笑、歧视、或不尊重的方式,直接采用、侵占、剥削、抄袭复制(宣称拥有)弱势文化[1][2]。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文化挪用被视为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行为。

相关学术研究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这个词语最早见于1945年学者Arthur E. Christy谈论东方主义的论文上[3][4]。词语在 1980年代开始广泛被学者使用,尤其在后殖民讨论中批评西方扩张主义[3][5]

论点

反对文化挪用的人将这个词用在穿着食物符号科技语言歌曲节日习俗等领域。反对者认为当原本来自某个特定族群的文化被其他人使用时,这可能造成该文化的意义发生改变、让被挪用的一方感到不被尊重、破坏原先的经济生活、强化权力不对等、增加刻板印象种族歧视等等[6]。根据批评者的说法,文化挪用不同于文化适应、同化或平等的文化交流,因为文化挪用是一种殖民形式。当主流文化的成员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复制文化元素,并且这些元素在其原始文化背景之外被使用——有时甚至违背原始文化成员明确表达的愿望——这种做法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

未经同意

有一派观点认为文化挪用主要争论的点是未经同意使用别的人的文化;文化是否应该经过别人同意才能使用也是争论点之一[7]

东方主义

有些人认为文化挪用是一种东方主义,更强调异文化的差异而不是想要向对方学习文化差异在哪里。

造成改变

有些反对者主要在意的是挪用者或是在挪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文化的意义,例如旗袍本来有女性解放的意义在,换白人穿就失去这层意义[8],另一个例子是战冠本来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但被挪用者当作单纯的饰品来穿也是一种不尊重。挪用者也可能错误地表现文化,例如把不同民族的服装混搭、或是未考据正确的穿法[9][10]。弱势者的文化因挪用而出现改变,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能导正这些改变[1]

弱势者的经济支柱

有些文化是特定族群的生活工具,例如美国黑人饶舌乐或移民开的外国餐厅,被强势文化挪用后会造成弱势者失去经济支柱。[11]

批评

有批评意见认为,文化挪用这概念“背后有许多不同的理由,且大多都有争议,因此在讨论事情时使用这个词没什么说服力”,有些人因此不认为使用文化挪用这个词汇是有助于追求社会正义[11]。也有许多人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并不清楚其意义,造成一些善意的文化交流也被指为文化挪用。

有人认为过分禁止文化挪用是限制创作自由并强化族群分隔,甚至会与种族隔离无异。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