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斯皮格尔曼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斯皮格尔曼怪是一种仅由218个核苷酸组成的RNA链,可被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也称为Qβ复制酶)复制。它以其创造者索尔·斯皮格尔曼命名,于1965年被首次提出。
发现过程
斯皮格尔曼将一种简单的RNA病毒——Qβ噬菌体的RNA引入含有Qβ复制酶、游离核苷酸和盐类的溶液中。在这种环境下,RNA开始复制。[1][2]
随后,斯皮格尔曼取出部分复制产物,转移到另一个新鲜试管中,重复这一过程。[3] 由于较短的RNA链能够更快复制,选择压力使RNA链不断缩短。经过74代演化,原始约4500核苷酸的RNA最终退化为仅218个碱基的“微型基因组”,在该非自然体系中复制速度极快。
后续工作
曼弗雷德·埃根(Manfred Eigen)实验室的M. Sumper与R. Luce重复了该实验,但在体系中只加入游离核苷酸和Qβ复制酶,没有外源RNA。他们发现,在适当条件下,Qβ复制酶能够自发合成RNA,并演化成与斯皮格尔曼怪相似的形式。[4]
后来,埃根进一步发展此体系,使用HIV-1逆转录酶与T7 RNA聚合酶的组合,将最小所需碱基数降至48或54,以满足复制酶的结合需求。[5][6]
参见
PAH世界假说
类病毒 (Viroid)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