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尖碑 (生物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方尖碑(英文:obelisk)是一种“类病毒样元素”,首次在2024年1月的一篇预印本中描述,其作者称“方尖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发育群[1][2][3],因为它们的RNA序列,由计算机辅助的元转录组学发现,与任何其他生命形式的遗传密码不同源[1]

由于它们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未知,它们是一个地位未定的群。

分布和病理学

Thumb
血清杆菌的革兰氏染色放大4000倍。

在人类粪便样本中发现了方尖碑,并且在取自人类口腔的血链球菌中也有。一些人类主体携带方尖碑超过300天。最初的研究显示,在所有大陆居住的个体的粪便样本中,大约有7%的样本中存在方尖碑,唾液样本约有50%[1]

方尖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果有的话,尚待确定[2],以及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复制依赖于什么因素等问题[1]

遗传学和生物化学

方尖碑的特征包括具有约1000个碱基对的环形RNA基因组组装件,以及囊括整个基因组的棒状二级结构。与类病毒相反,它们的RNA被翻译成蛋白质,在预印本中暂时称为“oblin”。那里列出的两种蛋白质已被命名为Oblin-1和Oblin-2[1]

首次结构预测表明,Oblin-1可以结合金属离子,因此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导。Oblin-2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复合物结合位点,因此可能与其宿主细胞的酶结合[2]

名称

预印本说:“由于有强预测的棒状二级结构,我们将这组RNA称为方尖碑-alpha。”...“长1164 nt,棒状二级结构非常显著...”[1](相对于环形组装结构的二级结构。)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