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歌鸲
鹟科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本歌鸲(学名:Larvivora akahige)为鹟科鸲鸟属的鸟类。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冬时经河北、江苏、而在广东、广西、福建越冬、偶见于台湾、香港等地,在越冬时多见于混交林的潮湿下木间以及偶尔遇见于低地。[2]
Remove ads
分类
日本歌鸲、琉球歌鸲和欧亚鸲曾被归类于鸲属(Erithacus)。2006年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发现,这两种东亚物种与当时属于歌鸲属(Luscinia)的蓝歌鸲更为相似,而非欧亚鸲。[3] 2010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并发现歌鸲属是多系群。因此,为了容纳包括日本歌鸲、琉球歌鸲、蓝歌鸲及其他曾归类于歌鸲属的物种,鸲鸟属(Larvivora)这个属被重新使用。[4][5]
描述
日本歌鸲体型约14-15公分。[6] 这种鸟类主要呈灰色和亮橙色。雄鸟从头顶到臀部为橄榄棕色,脸部和颈部为橙色,胸部和下腹呈灰色。它们的尾巴为红棕色,双腿为粉棕色,喙为黑色。雌鸟与雄鸟外观相似,但橙色和棕色较暗淡,分布范围也较小。幼鸟与成鸟相似,但胸部有深色斑点,头顶至背部为淡红褐色。[6]
栖地
日本歌鸲栖息于自然环境中,如岛屿、湖泊、山区及温带森林。这些栖地中富含日本歌鸲食用的小型昆虫和植物。具体来说,它们生活在潮湿、茂密且阴暗的区域,如溪谷和溪流沿岸的灌木丛。许多日本歌鸲栖息于日本的阔叶林及落叶林,包括本州、四国、北海道、库页岛及屋久岛,冬季迁徙至东南亚。[6]
伊豆群岛
生活于日本东南部伊豆群岛的日本歌鸲,由于地理隔离,通常被认为是可区别的亚种L. akahige tanensis,与本土的L. akahige akahige群体不同,区分依据包括羽毛颜色等表型特征。[7] 此外,与栖息于夏季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本土日本歌鸲不同,伊豆群岛的亚种会迁徙至低地温暖的森林。由于两个群体之间的距离很大,基因流很少发生,伊豆群岛内的族群近亲繁殖相对普遍。[7]
亚种
- 日本歌鸲指名亚种(学名:Larvivora akahige akahige)。分布于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江苏、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本州。[8]
- 日本歌鸲种子岛亚种(学名:Larvivora akahige tanensis)。日本特有亚种,分布于伊豆诸岛、种子岛、屋久岛。
历史
日本歌鸲是一种在日本群岛上数量丰富的物种。1835年,康拉德·雅各·特明克在其著作中将日本歌鸲和琉球歌鸲归类于Erithacus akahige。2006年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后,该物种被归类于鸲鸟属(Larvivora),意为“毛毛虫食者”,这也构成了其现今学名的一部分。[9]
食性
日本歌鸲的学名意为“毛毛虫食者”,显示它们以甲虫、昆虫、麦皮虫、小蟋蟀、果实及其他小型昆虫为食。它们被视为杂食性动物。
繁殖
日本歌鸲在5月和6月于日本中部地区进行繁殖。[6] 雌鸟会用苔藓、细枝、干叶、蕨类和树根筑巢。当雌鸟准备好后,它每天产下一枚蛋,共产3-5枚绿色蛋,并进行约两周的孵化。雏鸟孵化后,会被抚育约31天,直到它们羽翼丰满离巢并独立。日本歌鸲不会终生配对,只在春季繁殖季节寻找伴侣。
鸟鸣
日本歌鸲属于小型鸣禽,它们的鸣声声通常以单音开始,音量极大,随着鸣声过程逐渐减弱。它们的叫声类似于电话铃声:简单而间隔良好的乐句,夹杂着短促的咯咯声。雌鸟在筑巢和孵化期间会鸣声,雄鸟也会鸣唱,但一旦产卵,鸣声的频率会显著降低。[6]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