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惠金融
金融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惠金融(英文:Inclusive Financing)是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的金融服务概念,意指普罗大众均有平等机会获得负责任、可持续的金融服务[1];又称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那些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微小企业。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环境的快速演变,“金融科技”成为推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2] 。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10月17日) |
中华民国政府政策
时任金管会主委黄天牧指出,金管会积极落实普惠金融,推出多项措施,除了信托2.0方案,还包含:盘中零股交易制度、建置个人退休准备平台、微型保险、小额终老保险[3]。
银行措施
银行公会理事长及台湾银行董事长吕桔诚指出,未来金融业将加速科技的应用,同时协助扩大普惠金融,以数位平台提供个人及中小企业服务,而因银行掌握资金分配权,也将透过贷放、投资等资金分配,支持低碳经济,帮助永续发展[4]。
衡量指标
金管会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参考“G20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依台湾金融市场发展现况,就金融服务可及性、使用性、品质三面向,评估普惠金融发展成效。初期订定 21 项衡量指标,将每年发布一次衡量结果,并依发展状况进行调整指标及目标。其中,金融服务可及性方面,有关了解金融消费者,包括偏乡及特殊族群,接触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及友善性,计有 7 项衡量指标。而金融服务使用性,将调查成年人使用银行服务 (包括存款、贷款)、数位金融(移动支付、数位存款及网络投保)及保险商品(寿险保单及微型保险)的程度,计有 8 项衡量指标。最后,金融服务品质方面,将了解金融教育宣导是否遍及全国各乡镇与消费者、科技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公平待客的落实及纠纷解决机制等,计有 6 项衡量指标[5]。
另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