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罗民遮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罗民遮街(荷兰语:De Stadt Proventie)位于现台南市中西区忠义路至永福路之间的民权路二段,于荷治时期建造,又称大井头街,郑氏、清领时期称十字大街,日治时期改为本町通,战后辟建并改称为民权路二段。[1]
![]() |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 (2023年5月14日) |
沿革
记载公元1625年1月14日关于澎湖及安平会议的宋克议事录中,提及自荷兰人从澎湖迁至安平以来,中国人大量涌入,使商馆所在的沙洲地过于拥挤,此后移入的中国人及日本人恐怕将无地方居住,故荷兰人决定跨台江内海到内陆兴建房屋,使其发展成为一条市街。 经宋克评咨议会评估后决定命名为普罗民遮。[2][3][4]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48年后将普罗民遮市街重新规划,普罗民遮街的范围从大井头至鹫岭,在公司主导下将原先的华人聚落改成棋盘式、网格状的直角街道,为台湾第一条欧式街道。[5]早期作为商业重心,街道除了民生商店林立,亦含有货物转运的功能,不仅是本土货物出口的集货地,也同时是进口商品的集散地,与热兰遮城形成一个双城水路运输系统。[3][5]
明郑时期,普罗民遮街因商业日渐繁荣及人口聚集,与禾寮港街、上横街(今忠义路)相互交会形成名为“十字街”或“大街”的街道, 成为府城商业主要地。郑经命陈永华以十字街为中心划市区为东安、镇北、宁南、西定四坊[6],其中普罗民遮街位于西定坊。经过道路开辟普罗民遮市街长度越过鹫岭至东岳殿(今民权路一段),市街以鹫岭为分界点分别命名为大井头街、后岭街,原普罗民遮街自此拥有大井头街的别名。[7]
清领时期为府城商业贸易达到最颠峰之时期,随处可见特色各异的街道与聚落。此时期普罗民遮街被规划为市集,一分为二成双边街,中央则摆摊、建设店铺,成为当时最繁华之所在。当时普罗民遮街又根据其商业活动的种类分段命名为鞋街、竹仔街等。[5][8][9]
于日治时期,原普罗民遮街随着町名改正政策的实施,改称为“本町通”。1907年日人为了让马路通行,拆除街道中央的店铺、屋舍,将其拓辟成9米宽的道路。1911年在市区改正后,市街中心逐渐转移到广町通(今中正路)。但直到战后初期,它一直都是府城的重要道路。[1][5][7]
普罗民遮街沿街本就充满一进式或多进式之街屋,日治时期虽有拓宽但其沿着原道路走向,致使内侧地块深度遭到缩减,还保存着细长排列之地貌。不过街道拓宽对于台南的道路及空间结构仍造成极大影响。[7]战后普罗民遮街被称为民权路,1965年再被拓宽为15米道路。[1]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