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曼苏拉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曼苏拉龙(属名:Mansourasaurus,意为“曼苏拉大学的蜥蜴”)是一属岩盔龙类的蜥脚下目恐龙,发现于埃及的库塞尔组。模式种是沙氏曼苏拉龙(Mansourasaurus shahinae)。
古生物学家认为,曼苏拉龙的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非洲几乎很少发现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遗骸,产生丰富化石的地层埋藏于某处,通常未露出并远离地表。
Remove ads
发现及命名
埃及的达赫拉绿洲,为曼苏拉龙的发现地
曼苏拉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赫珊·萨兰(Hesham M. Sallam)与一群学生在埃及西部沙漠的达赫拉绿洲发现了一具蜥脚类骨骸。[1]2016年,报告了超过三十具恐龙标本被挖掘出土,其中有泰坦巨龙类。[2]
根据这副骨骼,模式种沙氏曼苏拉龙于2018年1月由萨兰、艾瑞克·戈斯喀(Eric Gorscak)、派崔克·欧康纳(Patrick M. O'Connor)、伊曼·厄达沃迪(Iman A. El-Dawoudi)、萨娜·厄萨伊德(Sanaa El-Sayed)、莎拉·塞柏(Sara Saber)、玛穆德·寇拉(Mahmoud A. Kora)、约瑟夫·色提克(Joseph J. W. Sertich)、艾力克·塞佛特(Erik R. Seiffert)以及马特·拉曼纳(Matthew C. Lamanna)正式叙述、命名。属名以曼苏拉大学为名;种名纪念曼苏拉大学古脊椎动物中心赞助者之一的莫纳·沙辛(Mona Shahin)。[3]
正模标本MUVP 200是在坎潘阶(约7300万年前)的库塞尔组地层4×3米的表面上发现,是个带有头骨及下颌的部分骨骼,[3]关节未连接,包含头盖骨碎片、脑壳下部分、下颌的齿骨、三个颈椎、两个胸椎、八个肋骨、右肩胛骨、右鸟喙骨、成对的肱骨、一个桡骨、第三掌骨、三个跖骨、以及部分皮内成骨;叙述者表示这属于一个少年体,因为肩带骨头尚未愈合。一个尺骨(MUVP 201标本)在距离骨骼20米处发现,因为尺寸太大而没被编入模式标本,且关联性仍有待确认。[3]
Remove ads
叙述
未完全成熟的正模标本个体身长约8到10米。[3]体重可能有5吨,相当于非洲象。[4]
叙述者指出数项自衍征:每个齿骨有十颗牙齿;下颌前端两个齿骨接触位置形成“下巴”,等于前面高度的三分之一;齿骨内侧的水平凹陷梅克连氏窝(fossa Meckeliana)大幅下开;前中部颈椎远侧有一个孔穿透;至少一个前中部颈椎的肋骨头接触面椎体突(parapophysis)与椎体水平长度相等;一些前部颈椎颈肋头之间的骨质网由一个孔穿透;桡骨下端左右宽为前后宽的四倍。[3]
分类
曼苏拉龙位于泰坦巨龙类的进阶位置,与罗韦科巨龙互成姊妹群。一个支序分类学分析显示它属于一个主要由欧亚大陆蜥脚类构成的演化支,包含葡萄园龙、细长龙、纳摩盖吐龙、后凹尾龙、沼泽巨龙,它们彼此年代差不多相近。关于白垩纪晚期非洲与欧洲蜥脚类之间的关联性难以验证,因为非洲的发现非常少。曼苏拉龙是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之后,非洲大陆(即马达加斯加除外)所知最详尽的泰坦巨龙类。它的发现代表当时非洲大陆远没有之前认为的那么孤立。曼苏拉龙的祖先可能从欧洲迁徙到非洲。[3]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