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月亮的小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月亮的小孩》是台湾导演吴乙峰拍摄并于1990年出版上映的纪录片。这部片以白化症者为拍摄对象,呈现他们如何在社会主流社群的歧视当中生活和寻找出路。[1]曾代表台湾至加拿大、美国巴尔的摩,以及日本山形市参加国际纪录片影展。
由于片长不符合当时电视台所订的规格,吴乙峰于是至全台巡回播映,超过400场次的播映纪录也开启纪录片新的映演模式。《月亮的小孩》改变以往观众对纪录片多与社会运动结合的印象(例如1980年代拍摄桃园机场事件一战成名的的绿色小组)。吴乙峰以弱势族群为拍摄对象,以感动人心为拍摄动机,创造新的纪录片风貌。
李泳泉认为《月亮的小孩》在台湾纪录片中有深远的影响:
“ | 综观台湾纪录片的发展,在形塑现今纪录片风貌上,影响最深远者,当推《月亮的小孩》/吴乙峰/全景映像工作室 | ” |
——李泳泉[2][3] |
Remove ads
剧情
吴乙峰访问了许多白化症者的家庭,其中以吴国煌与萧锦惠的婚姻为主线,从他们结婚到生产,纪录了夫妻两人、婆婆和友人朱胜贺等人对于生产的态度和想法。
影片一开始,观众听见吴乙峰访问一位女性(萧锦惠)的声音,画面中不见人影只有渐渐放大的月亮,吴乙峰访问的内容冲击了观众平常对白化症者歧视的眼光,激起观众对白化症者的同理心。吴乙峰以萧锦惠誓死要嫁给吴国煌的决心作为开场,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影片特殊的处理方式也展现他对弱势族群的尊重与关怀。
白化症者经常因为外表异于一般人遭致歧视,吴国煌和朱胜贺也都因此失去在工厂和银行的工作,后来选择从事按摩师的工作。汤雅玲和王晨琪则是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嘲笑。白化症者在台湾数量并不少,他们会举办白化者联谊活动,彼此交流、诉说自己的故事,让自己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剧情进展的最高潮在吴国煌和萧锦惠的小孩即将出生时,大家都在猜到底生出来会是白头发(白化症)还是黑头发(不同于一般人是担心到底是生男还是生女)。
片尾声音的主角是另一名同样想嫁给白化症者的女性。吴乙峰问她:“你希不希望跟你父母讲一点话?”她立刻拒绝并开始哭泣,她说:“不要,因为他们从来不肯听我说说我对他的感觉是什么。”吴乙峰的纪录片给了这些受访对象一个发声的管道,我们可以透过影片听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委屈,而这些心声平日里被埋藏的真正原因,正是社会对白化症者的歧视所致。除了提供受访者发声的管道,吴乙峰隐藏片头、片尾两位女性的影像,也展现他对受访者的关怀与尊重。
Remove ads
贡献
由于片长不符合当时电视台所订的规格,无法在电视频道播放,吴乙峰遂采取全台巡回放映的模式,在大学、社区寻找放映地点,并透过映后座谈和观众面对面深度互动,结果影片在全台放映的次数超过400场,场场引发热烈的讨论,“吴乙峰旋风”席卷全台(李道明采访200a:296-7;李泳泉2006:60-1)。全台巡回放映也成为纪录片新型态的映演模式[4]。
《月亮的小孩》打破以往观众对纪录片枯燥且以说明式影片的印象,而是像剧情片般有剧情进展的、赚人热泪且感动人心的。[5]。吴乙峰开创纪录片的新形式,由于导演长期蹲点,观众可以在纪录片中看见导演与被拍摄者像朋友般的互动,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改变了以往被拍摄者在镜头前被“剥削”的角色。被拍摄者可以透过镜头发声,而不是透过影片“替他发声”,展现高度的纪录伦理自觉。[6]。
井迎瑞认为:《月亮的小孩》不仅是开启了纪录片以弱势族群作为再现对象的趋势,同时也实践了一个不同于旁白解说,长期蹲点、参与观察、生活纪实,被视之为真实电影的再现模式。
“ | 《月亮的小孩》在美学形式,态度内容和制作方法等三方面都有着突破性的意义。─井迎瑞1990[7] | ” |
Remove ads
获奖纪录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