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鲜日治时期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日本帝国于1910年(明治43年)8月22日与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并于29日公布条约吞并韩国[1],同日将其改称为朝鲜[2],并设朝鲜总督府以统治之[3],直至日本于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宣布接受要求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4][5]。朝鲜日治时期(日帝强占期)行政区划为十三道制,道又分为府、郡、岛[6],下一级为面、邑[7]。朝鲜总督府在朝鲜实行了一系列改造,大规模府郡面统废合,并引入了有限的地方自治[8]。


历史
1896年,朝鲜王朝公布《地方制度官制改正件》,将全国行政区划由二十三府制改为十三道制,这13个道分别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黄海道、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江原道、咸镜南道、咸镜北道,各道行政首长为观察使[9]。
1910年(明治43年),日韩合并,朝鲜总督府成立,同年敕令第357号《朝鲜总督府地方官官制》将全朝鲜分为13个道,数目及名称与日韩合并前相同,各道行政首长为敕任的长官[10]。1919年(大正8年)敕令第391号《朝鲜总督府地方官官制中改正》将长官改称知事[11]。1930年(昭和5年)12月1日制令第15号《道制》公布,1933年(昭和8年)4月1日施行,新设道为地方公共团体。设道评议会(三分之二由制限选举选出,三分之一由道知事任命),引入一定的地方自治机能[8]。
朝鲜总督府成立时,朝鲜的13个道分为12个府与317个郡,这些府郡又分为4322个面[7]。1914年(大正3年)3月,朝鲜总督府实行府郡面统废合,府仍有12个,郡减至220个,面减至2491个[7]。1930年(昭和5年)新设邑[12]。截至1944年(昭和19年)6月,朝鲜分13道、21府218郡2岛、122邑2202面[13]。1944年(昭和19年)12月,增设兴南府[14]。
Remove ads
道
本章节列表的面积、人口、人口密度以朝鲜总督府《昭和十年朝鲜国势调查报告》(1935年)为准,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保留小数点后2位),人口单位为人,人口密度单位为人/平方公里(保留整数)[15];府、郡、岛数与地图为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时的状况。
Remove ads
府、郡、岛
府相当于日本内地的市,长官称府尹。1913年(大正2年)10月30日制令第7号《府制》公布,1914年(大正3年)4月1日施行,设府为地方公共团体[16]。
引入府制时的12府:
后来施行府制的都市:
Remove ads
1915年(大正4年)5月敕令第66号《地方官官制中改正》设岛,长官称岛司。岛司兼任警察署长,有发“岛令”的权力。岛制废济州郡与郁陵郡,置济州岛与郁陵岛[7]。
面、邑
面相当于日本内地的村,长官称面长[7]。1917年(大正6年)10月面制施行,设面为地方公共团体。1930年(昭和5年)12月制令第12号大改正后成为邑面制,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施行[12]。
邑相当于日本内地的町,长官称邑长[7]。应邑面制施行,1931年(昭和6年)4月新设邑[12],当年有49邑[17]。
1930年(昭和5年)邑面制施行时,邑面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机能。邑会是邑的决议机关,面协议会是面的咨询机关,由制限选举选出议员[8]。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