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廷松 (音乐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廷松(1906年—1976年),男,琵琶演奏家,汪派琵琶第二代传人,擅长演奏〈霸王卸甲〉。[1]和其老师汪昱庭同样被誉为“琵琶大王”。[2][3]
生平
祖籍苏州,1906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起便很喜欢传统音乐,对二胡、琴、筝、笛子、箫都有涉猎,其中最爱琵琶。十五岁起先后师从詹启宏、崇明派施颂伯、平湖派吴梦非等人,后在大同乐会期间拜于汪派汪昱庭门下。汪昱庭临终前将其珍爱的张伯年琵琶送给李廷松,嘱托他要将琵琶艺术发扬光大,李廷松因而成为汪派传人,和汪昱廷同样被誉为“琵琶大王”。[3][2]
1924年参加上海国乐研究会。1925年和王孟禄、孙裕德、李振家、俞樾亭等人退出国乐研究社,并于同一年成立霄雿乐会(或称霄雿国乐学会),由李廷松担任会长,收集并整理了许多曲谱,并加以编配为合奏曲,经常演出,[2][4]例如:1935年在兰心大戏院举行的十周年纪念演奏会,[5]以及1937年的演奏会。[6]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后,辗转于云南、贵州、四州、广西、越南等地,同时进行义演及收集西南地区的音乐,[3]学者徐嘉瑞曾为此写下长篇诗作〈听廷松琵琶歌〉。[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上海参加各种义演。1952年迁至北京定居,并于隔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特约演奏员,并先后于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哈尔滨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校或团体任教。[3]居住北京期间曾参与北京古琴研究会、[7]北京京剧基本研究社。[2]
1953年时,和管平湖、查阜西、蒋风之、冯子存等人应中国音乐家协会之邀组成“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至各地演出,因而声名远播,甚至曾多次至中南海演出。[3][2]
曾经整理出版了《霸王卸甲》、《夕阳箫鼓》、《青莲乐府》等曲谱,编印了《十首大套古曲》教材,并录制《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灯月交辉》、《塞上曲》等传统古曲。[2]
晚年原本打算将“张伯年”琵琶还给汪昱庭的儿子汪天伟,但汪天伟坚持不收,并告诉李廷松应该将琵琶传给琴艺比他好的李光祖,李光祖也因此成了汪派琵琶的第三代传人。[8]
李廷松一生教出的学生众多,包括王范地、夏仁根、王惠然、邝宇忠、陈泽民、郑汝中、张棣华、俞良模、侯桂芝、汤良兴、王超然等人。[2]
Remove ads
音乐特色
作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