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兰杜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杜蘭杜蘭
Remove ads

杜兰杜兰(英语:Duran Duran),是英国一支流行电音新浪潮乐风[1]的乐队,由歌手史提芬‧杜菲、键盘手力克‧罗得和吉他手/贝斯手约翰‧泰勒于1978年成立。乐队取名自《太空英雌巴巴丽娜》中的反派、科学家杜兰杜兰(Durand-Durand)。

事实速览 杜兰杜兰, 组合 ...

成员名单几经变动,直至1980年阵容才确定下来︰键盘手力克‧罗得、贝斯手约翰‧泰勒、主唱西蒙‧勒‧邦、吉他手安迪‧泰勒以及鼓手罗渣‧泰勒。作为新浪潮的新星,杜兰杜兰很快受到大众欢迎,于1981年发行的首张专辑《杜兰杜兰》成功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第三名并荣获白金唱片认证。于1982年5月10日发行的第二张专辑《Rio》则使乐队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当中单曲《Hungry Like the Wolf》、《Rio》成乐团的代表作之一,除在英国本土,歌曲亦在澳洲日本多地大受欢迎;同时凭借这张专辑,杜兰杜兰成功在美国打开知名度,成为英国第二次入侵美国流行音乐的先驱。第三张专辑《Seven and the Ragged Tiger》于1983年发行并成为英国专辑排行榜榜首。1985年,乐团发行的单曲、电影《詹姆斯·邦德》主题曲《A View to a Kill》在美国成为大热,并于《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排名第一。

但由于专辑方向的分歧、理念的不同,使得成员之间关系异常紧张,最终在录制第四张专辑《Notorious》(1986)后,吉他手安迪‧泰勒和鼓手罗渣‧泰勒相继离队。乐队以三人形式继续活跃,直至1989年吉他手华伦‧库库鲁洛和鼓手斯特林‧坎贝尔加入。在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乐队发行了多张单曲与专辑,但成绩平平;斯特林‧坎贝尔于1991年离开乐队,而贝斯手约翰‧泰勒亦于1997年离队。但于四年后(2001年)乐队重组成1980-85年的阵容,并在2004年发行专辑《Astronaut》且打入英国专辑排行榜前三名。吉他手安迪‧泰勒于2006年再度离队,乐队以四人形式活动至今,最近发行的一张专辑是2023年的《Danse Macabre》。

过往30年,乐队有21首单曲登上美国流行音乐告示牌百大单曲榜,30首登上英国单曲榜前40名,全球销售超过1亿张唱片;同时亦获奖无数,包括两项全英音乐奖,两项格莱美奖、一项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终身成就奖。2022年,乐团入选摇滚名人堂。粉丝“杜兰杜兰们”(Duran Duranies)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吵闹的粉丝群,更因“演唱会前最大吵闹声”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

Remove ads

历史

乐团组成及早期发展(1978-1980)

Thumb
Thumb
创始成员约翰‧泰勒(左,2023)及尼克‧罗得(右,2012)

约翰‧泰勒打小便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儿时曾自学钢琴成材,在成立杜兰杜兰前曾经是乐队Shock Treatment(1977)及DADA(1978)的成员[3]。1978年夏天,因为受到约翰‧连侬白赖仁‧费瑞等一众音乐名人启发,约翰选择到伯明翰理工学院(现伯明翰城市大学)修读艺术及设计预科课程[4]。在这里约翰结识同学史提芬‧杜菲,二人相见如故,一拍即合,计划建立新乐队[4]。约翰建议史提芬联系自己的儿时好友力克‧罗得,以邀请其加入乐队[4]。此至,乐队原始阵容成立︰吉他手约翰,主音歌手史提芬,键盘手力克。成员们曾考虑过“RAF”、“Arabia”、“Industry”以及“Arcadia”作为新乐队名字[3]。一次偶尔,约翰看见BBC电视台正播出科幻电影《太空英雌巴巴丽娜》,萌生了将乐队命名为“杜兰杜兰”的想法,取名自电影中的反派、科学家杜兰杜兰(Durand-Durand)。有了灵感的约翰马上将想法先后告诉尼克和史提芬,在分别得到二人同意后,队名正式确立为“杜兰杜兰”(Duran Duran)[nb 2][3]

三人在尼克母亲经营的玩具店里录制了第一个音乐作品《Dusk and Dawn》,并于1979年5月14日在约翰和史提芬的学校进行首次演出,而其中史提芬的好友西蒙‧科利更在演出后加入乐队[4]。6月,乐队在夜总会“巴巴丽娜”(Barbarella's)为乐队Fashion作暖场演出,是为第一次大型演出,但在此之后史提芬和西蒙在没有通知其他两位成员下离队[5]。不久,安迪‧威克特(乐团TV Eye前主唱)加入并填补了空缺[6]。但很快约翰和力克意识到乐队急切需要一名现场鼓手,于是在安迪‧威克特的牵线下,他们雇用了在夜总会“巴巴丽娜”认识的罗渣‧泰勒作为乐队的新成员[4]。9月,乐队录制了一张四首歌的试听带[6]

约翰、尼克及罗渣三人不甘心于只作本土乐队的身份活动着,三人渴望拥有更大的市场[7]。于是,在罗杰的提议下,谢夫‧汤马士(乐团The Secrets Organs 前主唱,同时是罗杰的好友)取代安迪‧威克特成为乐队新任主唱;同时还迎来了新成员艾伦‧柯蒂斯[8]。因为艾伦的吉他技巧更为高超,约翰决定转为担任贝斯手[4]。1980年初,尼克和约翰带着乐队录制的卡式录音带到伦敦,希望找到公司签下他们,最后却扑了空[8]。但在回到伯明翰后,二人遇见了夜总会“Rum Runner”老板保罗‧贝罗并深得后者赏识,在保罗邀请下,乐队成为“Rum Runner”的驻唱、并在此排练[9]。乐队日后的浮夸时尚及新浪潮的音乐风格更是在此形成[7]

可是,艾伦‧柯蒂斯不喜欢“Rum Runner”的气氛,于是回到伦敦并和自己的兄弟另组新团;而谢夫亦在和老板保罗纷争不断的情况下最后选择离队[4]。约翰、尼克及罗杰只好透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来招募主唱及吉他手[8]。同时,保罗和兄弟米高‧贝罗二人成为乐队的经纪人[8]。4月,在报纸上看到招募广告的安迪‧泰勒由纽卡素来到伯明翰试镜,虽然安迪浓厚的摇滚音乐背景和乐队的音乐品味大相俓庭,但成员均被他的演奏深深折服,很快安迪便加入乐队[4][8][10]。一个月后,“Rum Runner”的调酒师费安娜向杜兰杜兰的成员推荐了自己的前男友、就读于伯明翰大学戏剧系的西蒙‧勒‧邦,而一见面西蒙以浮夸的粉红色豹纹长裤、及手持一本诗词集令四位成员留下深刻印象[4]。在听完乐队已创作的歌曲后,西蒙花些时间为其中一首歌曲进行填词(即《Sound of Thunder》),发现非常契合[11]。成员们最后同意了西蒙的加入,在6月联同经纪人贝罗兄弟成立Tritec Music公司,并于7月首次以五人形式登台演出[12]

接下来的一个月,乐队一方面不停地进行歌曲创作、录制试听带、以及在伯明翰不同的夜总会里表演;另一方面,乐队打算透过自己厂牌Tritec Music独立发行歌曲《Planet Earth》及《Is There Anyone Out There?》[13]。到1980年末,乐队已在现场表演中声名鹊起[4]。来自伦敦、负责大型活动统筹的洛‧哈利特英语Rob Hallett很喜欢乐队的表演,邀请成员到伦敦Marquee俱乐部演出[14]。11月,乐队为歌手希素‧奥康娜英语Hazel O'Connor作暖场表演,吸引到来自公司EMIPhonogram英语Phonogram Inc.的注意,两家公司更为此展开价格战希望签下杜兰杜兰[11]。虽然Phonogram出价更高,但因为受到披头士的影响,乐队最后选择EMI[11][10]。在与EMI签订合约不久,乐队启程前往伦敦与制作人哥连‧瑟斯顿英语Colin Thurston录制了他们的出道专辑,而最初打算透过自家厂牌发行歌曲的计划则被取消[13]

Remove ads

《杜兰杜兰》、《Rio》及崭露头角(1981-1983)

Thumb
杜兰杜兰在出道初期所使用的标志

杜兰杜兰在西伦敦红巴士录音室录制了同名出道专辑《杜兰杜兰》,并在1981年6月、即第一次全国巡回演唱会后正式发行[5][15]。在此之前,乐队己经在2月发行首支单曲《Planet Earth》并登上单曲排行榜第12位,打响头炮[16]。专辑在本土及海外市场皆反应热烈,获得英国专辑排行榜第三名,新西兰第二[17],瑞典第三[18],在葡萄牙更是名列榜首[19]。专辑亦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全球销量超过160万张,并荣获白金唱片认证[20]。凭借这张专辑,杜兰杜兰成为了1981年最伟大的新人流行乐队之一[21]

《杜兰杜兰》MV情色满满,有赤裸上身的女人进行泥浆摔角、枕头大战及有关其他恋物癖的风格化描述[22]。而这皆为经纪人贝罗兄弟的商业策略[21]。专辑中MV导演之一卡文‧歌德里表示,“(贝罗兄弟)要求制作一个能引起轰动、色情异常的作品,在夜总会里播放、而且是不加审查地播放,就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22]。MV经过大量MTV剪辑,因为一开始贝罗兄弟将目光放在美国市场,希望迎合当时美国电台的播放需求来吸引当地观众的注意[21]。可是由于国会唱片[nb 3]的宣传不足,专辑及MV皆在美国市场反应冷淡[23]。在1981年的下半年,乐队展开了世界巡回演唱会[24],之后在1982年初在伦敦AIR Studios录制下一张专辑,制作人依旧是哥连‧瑟斯顿[25]

1982年5月,杜兰杜兰带着第二张专辑《Rio》回归乐坛[26]。相比起出道专辑,《Rio》包含更多不同元素,融合了合成流行新浪潮流行摇滚迪斯科朋克等不同音乐风格,还加入颤音琴马林巴香烟点燃和冰块破碎的声音[26]。杜兰杜兰否认自己属于新浪潮流派,但人们开始将他们的作品与Spandau Ballet和Ultravox进行比较。《Rio》所收录的三首单曲《Hungry Like the Wolf》、《Save a Prayer》、《Rio》[nb 4]均在商业榜单上表现亮眼,先后打入单曲排行榜首十名[27]。专辑则在英国专辑排行榜最高排名第二,并在榜单上停留了110周[27]。尽管在发行初期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称赞旋律亦有批评歌词[28][29][30],但《Rio》依然被认为是杜兰杜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31][32][33],多次出现在最佳专辑榜单上,包括在《NME》的“史上最伟大专辑”中排名第65位[34]。发行《Rio》后,乐队主要在美国、欧洲及英国等地举行巡演[24]

EMI希望乐队能在美国取得成功,并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给予乐队以拍摄MTV方便在美国宣传[35],但一开始《Rio》在美国反应平平[26]。国会唱片将其归咎于电台宣传不足,并向成员承诺若果乐队对《Rio》进行混音以便在电台挡放,将会获得更多宣传机会[26][36]。于是乐队和来自美国的音乐制作人大卫‧克森鲍合作,并在9月将混音作品以EP形式发行,登上了《告示牌》百大单曲榜[36]。国会唱片趁机将乐队重新定位为“舞曲乐队”,并委托克森鲍重新混音《Rio》整个专辑,于11月在美国发行[37]。靠着不停在MTV及电台循环播放,在4个月后,专辑终于在美国取得成功,在告示牌百大专辑榜上一路攀升,最高升到第6位[38]。《滚石》曾如此评论道:“这支乐队天生就是MTV的料,他们可能是第一个搭上MV浪潮的摇滚乐队。”[39]乐队在美国的知名度急升,引起一股青少年狂热,并成为英国第二次入侵美国流行音乐的先驱,获得了“Fab Five”的称号[40]

《Seven and the Ragged Tiger》、人气巅峰及副业展开(1983-1986)

1983年3月26日,杜兰杜兰在英国发行单曲《Is There Something I Should Know?》[41]。因为前两张专辑,乐队已在建立起稳固商业基础,因此单曲一发行便空降英国单曲榜冠军宝座,成为乐队第一首冠军歌曲[27];同一时间,收录于出道专辑《杜兰杜兰》的《Hungry Like the Wolf》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攀升至第三位[42]。眼见乐队正值当红之时,国会唱片决定好好利用这波热度,于4月下旬在美国重新发行了专辑《杜兰杜兰》,还追加了冠军单曲《Is There Something I Should Know?》[43]。在宣传这张专辑期间,力克和西蒙到美国以影像骑师的身份成为MTV节目嘉宾[44]。力克后来回忆到美国宣传时的情况:“当《Hungry Like the Wolf》大获成功后我们到(美国)时,场面一片混乱,堪比披头士狂热。我们在时代广场的一家店铺里进行《Girls on Film》的签售活动。(但实在太混乱了)我们没法离开店铺。警察甚至拉起了封锁线。太吓人了。”[44]这张专辑后来维持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好几个月[45]

因为EMI规定乐队须在圣诞节前发行下一张专辑,于是乐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制作[46]。在经纪人贝罗兄弟的建议下,乐队选择在英国境外录制专辑,以逃避英国的高税率[47]。4月,乐队在法国蔚蓝海岸瓦尔博讷租了一座三层城堡并展开录音工作[46][48]。此举引来小报的强烈批评[43]。为集中精力不被干扰,乐队转到加勒比海蒙特塞拉特的另一间AIR Studios继续录音[43][49]。面临着延续《Rio》成功的压力,成员们的心理陆续开始出现问题,安迪和约翰可卡因成瘾[49],成员亦缺乏灵感,导致专辑制作进度缓慢[50]。7月,乐队短暂地中断录音工作,回到英国展开两场演唱会,观众有查理斯王子戴安娜王妃,一时间成为热话[43][49]。8月,因蒙特塞拉特政治局势紧张,乐队改到澳洲悉尼录制专辑[43][51]

Thumb
Thumb
杜兰杜兰为宣传《Seven and the Ragged Tiger》所拍摄的一组照片

1983年11月,第三张专辑《Seven and the Ragged Tiger》终于面世[46]。乐队在这张专辑中明颢表现出音乐方向的转变,由新浪潮变成以合成流行流行舞曲为主[46]。专辑为他们带来全球上的商业成功,在许多国家的排行榜名列前茅,在英国排名第一、美国排名第八,成为乐团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英国排名第一的专辑[43];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张,获得双白金唱片认证[46]。12月,乐队在告示牌音乐奖中获得“最佳歌手”提名[52]。专辑所取得的成绩比EMI预期的好[43]。尽管商业表现比之前更亮眼,但评论家普遍负评如潮,批评歌词毫无意义,乐队缺乏创意,是《Rio》的倒退[43][53]。约翰‧泰勒后来承认:“《Seven and the Ragged Tiger》是一张质感优美的专辑,但它确实不如之前的专辑震撼。”并表示成员都对专辑的音乐性不甚满意[54]

《Seven and the Ragged Tiger》之后,乐队展开了为期六个月的世界巡演[55]。巡演十分成功,美国站门票甚至一开买不久就即告售罄[54],连带周边商品也销量很好[56]。巡演被拍成纪录片《Sing Blue Silver》和音乐会电影《Arena》[57]。1984年2月,乐队登上了《滚石》杂志的封面,同时获得了两项格莱美奖[56]。但成员的心理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原定的欧洲站亦因此而被取消[58]

巡演结束后乐队急于制作新专辑,但成员之间的音乐理念开始出现分歧,这导致内部分裂成两个不同的阵型:约翰和安迪‧泰勒想要摆脱新浪潮的音乐风格,转为追求像齐柏林飞船般的硬式摇滚重金属[10],他们与歌手罗拔‧彭马英语Robert Palmer和乐队Chic的鼓手东尼‧汤臣英语Tony Thompson (drummer)组建了“发电站乐团英语The Power Station (band)[10],并发行了两首单曲,双双登上英国及美国排行榜前十名[59][60]。西蒙和力克想要进一步探索杜兰杜兰的情调元素,因此组建了“Arcadia英语Arcadia (band)”,发行了一张专辑(《So Red the Rose》)及一首配套单曲(《Election Day》)[61]。力克后来对此表示“这无异于商业自杀”[44]。尽管成员之间分歧巨大,但在1984年年底还是以五人完整体身份继续活动,并为电影“007:雷霆杀机”录制了同名单曲《雷霆杀机》(A View to Kill)。单曲在1985年6月发行,登上《告示牌百大单曲榜榜首[62],成为第一首、亦是唯一一首《詹姆斯·邦德》电影系列的冠军歌曲[63];在英国亦取得第二名的佳绩[64]。歌曲更在第43届金球奖上获得最佳原创歌曲提名[65]

在发行两首单曲后,乐队参加于1985年7月在宾州费城约翰‧F‧肯尼迪大球场英语John F. Kennedy Stadium举行的“拯救生命”慈善音乐会,现场有近九万名观众,同时透过电视转播[66]。然而,西蒙在演唱《雷霆杀机》的副歌部分时意外唱出微弱、走调的假声,被许多媒体称为“世界各地听到的流浪音符”,与皇后合唱团主唱费迪‧墨格利温布利球场所唱的“世界各地都听到的音符”形成鲜明对比[66][67]。西蒙后来回忆说这是他歌手生涯中最为尴尬的时刻[68]

Remove ads

《Notorious》、三人组合及风格转变(1986-1989)

Thumb
1986年,安迪和罗渣先后离队,成员只剩下西蒙、约翰及力克三人(由左至右)。图片摄于1986年。

在“拯救生命”慈善音乐会后,乐队因为成员心理问题及紧张的关系而休息了一段时间。直到1986年初,乐队正式着手录制新专辑的工作,但此时鼓手罗渣对于紧凑的录制工作、巡演以及在名利场打转感到身心疲惫,在告罗士打郡买下一个位置偏僻的庄园,远离音乐界,当时他声称自己只会离开乐队一年[69]。吉他手安迪对于乐队的风格转变感到不满,萌生去意。当乐队在英国的录音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成员意外地发现这位吉他手在洛杉矶筹备自己的个人专辑。其余三位成员尝试透过法律途径迫使安迪回归组合,但几个月后,成员同意他离队,离队前安迪为几首新歌弹奏。一下子,杜兰杜兰变成了三人组合。由于乐队失去了结他手及鼓手,成员只好请来了尼尔‧罗杰斯(吉他)、史提芬‧费龙(鼓)及华伦‧库库鲁洛(吉他)以继续录制专辑。

成员出走、乐队长时间的休整导致大量粉丝流失;同时EMI高层出现人事变动,杜兰杜兰不甚受到新班子重视。在重重因素影响下,在1986年10月发行的专辑《Notorious》在商业上并没有如之前的专辑般成功,销量远低于以前,所收录的歌曲中也只有同名主打歌《Notorious》取得一定成功,在英国排名第七、美国排名第二。但乐队在是次专辑中由流行摇滚走向朋克摇滚的音乐风格转变却受到评论家的赞赏。杂志Smash Hits的威廉‧肖表示:“这张专辑是杜兰杜兰录制过最佳的LP……我知道乐队过去的LP非常受欢迎,但直到今时,它们未曾如(《Notorious》)这般出色”,“但在《Notorious》中,天啊!杜兰似乎找到了自己”。键盘手力克表示乐队在制作这张专辑时希望更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外在形象。

成员开始努力摆脱青少年偶像的形象,用更复杂、成熟的音乐赢得评论家的尊重。形象的转变令到粉丝流失的情况加剧。《滚石》杂志对此评论道:“在寻求音乐上变得更成熟的过程中,留下来的杜兰成员失去了很多自我认同。”乐队在下一张专辑《Big Thing》(1988年)中进行了更多不同的音乐风格尝试,融合了浩室音乐锐舞派对合成流行

1989年,乐队迎来新成员斯特林‧坎贝尔及华伦‧库库鲁洛,又变回五人组合。

Remove ads

艺术性

风格

唱腔早期颇脂粉味,近年可能年龄已升格为50岁“大叔”已略为阳刚。

乐团无论MV或舞台现场表演,极为夸大及戏剧化,或甚至是恶搞/搞笑始祖,例如:团员数名英美男歌手学满清格格排排莲步摇曳生姿走路单曲选举日英语Election Day (song),但亦有气势磅礡之摇滚史诗风格。

MV

创作与歌词

歌词则多艳叙述男女欢爱与游戏,颇有颓废旖旎之风。

影响力

合作者

成员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