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君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杜君英(1667年—1721年),清代台湾民变领导人,朱一贵部将之一。
![]() |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 (2016年3月9日) |
生平
杜君英先祖来自中国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其父亲在明朝崇祯年间曾出仕,其后死于明末的大乱。杜君英自幼丧父,而由母亲抚育长大,其性率直、英勇且有膂力。[1][2]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杜君英渡海前往台湾拓垦,除了向新白寺(可能为新北势,今屏东县内埔乡丰田村)一地的郭、王二姓秀才租佃田地耕种,还替槟榔林(今屏东县内埔乡义亭村)的管事施仁向佃户们收田租。康熙五十九年,贾罗舍(傀儡社)的通事黄连以杜君英私砍他的山林树木为由,状告杜君英,杜君英遂逃至槟榔林躲藏。[3]
康熙六十年,闽人柯妹以官府折现征粮扰民为由,劝说杜君英竖旗起事,又答应替杜君英聚众招揽。杜君英遂于三月十日举“清天夺国”旗帜起事于内山。起事之后,杜君英在新园、下埤头(今高雄市凤山区)一带迅速地聚集了庞大的部众。相较朱一贵在面对清军多逡巡不前[4],杜君英从赤山(今高雄市鸟松区)、凤山(今高雄市左营区)一路所战皆捷,最后攻入台湾府城(今台南市中西区)。[5]
杜君英和朱一贵先后引兵攻陷台湾府,之后两人发生了权力的斗争。杜君英的部众多有原籍福建漳州、泉州二府的垦民。[6]然而当杜君英以其功大,倡议立其子为王时,此时以闽籍势力占多数的朱、杜起事集团却拥立同为闽籍的朱一贵为王。[7]而杜君英身为起事集团南路军的首领,仅受封为二十七名国公之一,对比朱一贵部却有未曾作战而仅请托人情即可封国公者。[8]起事集团内的闽籍势力对潮州人杜君英的压抑,导致了集团内部粤籍将领的不满。[9]
朱一贵在在和李勇、郭国正等密谋后,朱一贵以整肃军纪为由,联合集团内的闽籍将领围剿杜君英[10][11],导致杜君英兵败赤崁楼下,率众北逃。
杜君英率众北逃后,初败走虎尾溪,后至猫儿干(今云林县仑背乡)。[12]最后杜君英和其子又逃回罗汉门(今高雄市内门区)[13],躲藏于山中。
康熙六十年九月,清军派陈福寿以不杀为诺,诱降杜君英。[14]杜君英和其子杜会三遂俱出而降于清军。康熙六十年十月,杜君英和其子杜会三被递送北京,其后都被斩首。
杜君英衣冠冢与大和庄义勇公祠
杜君英败后,其残余势力逃至番仔厝大和庄(今屏东县内埔乡东势村大和社区)定居,并称该庄为杜君英庄。后因隘寮溪泛滥,部分村民迁徙到新杜君英庄(位于今屏东县内埔乡中林村)居住,原杜君英庄则改称“旧杜君英庄”,并在其地为杜君英立衣冠冢。墓碑上书“逆杜君英庄界”,且在“杜”字上方多加一点,以示泪痕,暗示杜君英一生无限的委屈,而碑前尚有题字:“浩浩乾坤立丰碑,莫以胜败论英雄。”
注解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