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德 (华民政务司)

香港華民政務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杜德 (華民政務司)
Remove ads

杜德(英语:Ronald Ruskin Todd,1902年3月23日—1980年4月25日),英国殖民地官员,1946年至1955年出任华民政务司,同时兼任行政立法两局官守议员,任内曾六度署任辅政司一职。

事实速览 杜德R. R. Todd, 出生 ...

杜德在1924年加入香港政府,1936年至1939年担任市政局主席,1941年一度出任署理财政司,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日军拘禁。在华民政务司任内,他曾经处理1951年11月的东头村大火,以及应对在1952年3月发生的“粤穗慰问团事件”。

生平

早年生涯

杜德在1902年3月23日生于英国剑桥郡希斯顿(Histon),为A·E·托德(A. E. Todd)的长子。[1]杜德早年入读剑桥及郡立高校(Cambridge and County High School),及后取得奖学金考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1]他在校内表现优异,1924年获文学士荣誉学位毕业,后来又于1928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大学毕业同年,他在英政府的公开招聘试中脱颖而出,于12月19日获聘用为远东的殖民地官学生,旋于翌年1月25日加入香港政府工作。[3][4]

殖民地生涯

投身港府

投身港府初年,杜德在1925年初被派往华民政务司署[5]同年改任北约理民府助理田土官,协助丈量新界土地。[6]他在1927年6月通过广东话考试后,复获调回华民政务司署工作,协助执行和规划与香港华人有关的政策,同年也获港府奉委为官守太平绅士[2][7]在1930年,杜德调任为出入口管理处助理监督,任内曾于1931年署任监督一职。[8][9]在1933年5月,他重返华民政务司署,出任总助理华民政务司,至1936年为止。[2][10]

在1936年1月1日,港府把原有的洁净局改组为市政局,杜德遂于同年3月出任市政局主席兼卫生局局长。[11]为改革市政卫生和减少小贩数目,他在任内借着市政局拥有签发小贩牌照的权力,对小贩行业加以规管,并草拟了《杜德备忘录》,计划调高小贩牌照费用和加入严格的卫生条款,从而希望缩减及压制小贩的数量和规模。[12]不过,有关政策在当时引来不少批评,其中,立法局华人非官守议员罗文锦更直指杜德胡乱诠释小贩法律,强迫小贩放弃本业,最终迫使港府大致撤回政策。[12]

在出任市政局主席期间,杜德还在1938年1月获任命为劳工保护官,[13]以及在同年3月以市政局主席的身份担任房屋委员会(Housing Commission)委员,该委员会在1935年由港督贝璐爵士成立,负责专门研究香港居住环境挤迫的问题。[14]委员会后来于1938年10月发表调查报告,报告除了提出设立专责单位处理城市规划和房屋事务外,又建议港府聘请英国专家审视房屋问题。不过,报告不赞成由港府兴建公营房屋,但倾向支持由港府协助慈善团体兴建廉价房屋,为低下阶层提供居所。[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爆发后,杜德在同年9月4日一度兼任食物管制官,但旋于同月17日卸任市政局主席和其他职务,[11]改任助理财政司,[15]并于10月18日成立的战时收益委员会(War Revenue Committee)中出任秘书。[16]在1941年2月,杜德进一步接替休假的毕打士(H. R. Butters)出任署理财政司,成为行政立法两局官守议员,他从毕打士接过的职务,还包括出任战时收益委员会委员、孤儿寡妇金理事和香港大学校董。[16][17][18][19]杜德署任财政司的时期,香港局势日益不稳,中国大陆的难民因逃避战乱而南逃来港,人口急升造成香港市面辅币短缺。[20]鉴于铸造辅币需时,杜德任内决定首度印制一仙五仙一毫纸币,以济燃眉之急。[20]这批纸币全部在香港印制,并印有编号和杜德本人的签名。[20]

在1941年11月,杜德复出任政府白米垄断管制理事会理事,负责监管香港的白米供应。[21]虽然如此,在1941年12月,日军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挥军香港,触发香港保卫战,港府于同年12月25日宣布投降,杜德结果与港督杨慕琦爵士辅政司詹逊等主要官员一同遭日方拘禁。[4]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香港重光后,杜德才得以获释,返回英国休养。[1][4]

Remove ads

华民政务司

在1946年5月,香港恢复文治政府,港府有见杜德通晓中文,加上长期于华民政务司署市政局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门工作,于是决定起用他,以一级官学生身份接替鹤健士粤语鶴健士(B. C. K. Hawkins)出任华民政务司,并再一次出任行政及立法两局官守议员。[4][22]杜德尝言自己爱好中国文化,一直希望出任华民政务司也是众所周知的“秘密”。[5]在任内,他曾经处理1951年11月的东头村大火,以及在1952年3月发生的“粤穗慰问团事件”。[23]在事件中,广东省地方民众为赈济东头村大火的灾民,于是组成“粤穗慰问团”计划访港探访灾民;同时间,香港的亲中团体也组成“欢迎粤穗慰问团筹备委员会”,准备欢迎工作。[24]可是,港府认为访问具政治动机,且置港府于尴尬局面,因此不愿“慰问团”访港。[24]

有见及此,杜德在1952年2月29日会见“筹委会”时强调,“粤穗慰问团”不能如期在3月1日抵港,“慰问团”须按正常程序申请抵港,最快要到3月8日才可前往香港。[24]然而,杜德未能拖延“慰问团”访港的计划,“慰问团”在3月1日企图强行进入香港。同日,香港也有一批市民发起到罗湖边防欢迎“慰问团”,但“慰问团”与欢迎民众均被香港警方阻止和驱散,部分无法前往罗湖的民众不满警方行动,遂在九龙地区聚众起事,造成大规模冲突。[24]港府最后要出动防暴警察啹喀兵维持秩序,才能平息骚乱。[24]

杜德出任华民政务司,一任九年,任内主持不少社区设施的奠基和启用仪式,又常常与夫人出席各类大小官式场合和访问。[5]此外,他还曾经六度署任辅政司的职务。[4]杜德在1955年3月卸任华民政务司一职,展开退休生涯。临行前,香港各界举行欢送大会饯别杜德夫妇,另又举行筹款活动,最终筹集得8万港元善款,移交华民政务司署成立“杜德基金”(The Todd Fund)作慈善用途。[25]

Remove ads

晚年生涯

杜德退休后定居于英格兰根德郡小镇七橡树(Sevenoaks),未有再出任其他公职。[1]他在1980年4月25日卒于当地,终年78岁。[26]除了在1927年获港府奉委为官守太平绅士外,杜德毕生未有获英廷颁授任何勋衔[7]

个人生活

Thumb
杜德与麦芝合影

杜德在1947年8月23日迎娶麦芝·格里菲斯(Madge Griffiths)为妻。[1]麦芝来自默西赛德郡沃拉西(Wallasey),是H·格里菲斯上尉(Captain H. Griffiths)之幼女。杜德夫妇与香港关系密切,两人在香港认识,两人的婚礼在香港中环圣约翰座堂举行时,时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伉俪、两局议员、以及华人代表何东爵士罗旭龢爵士等各界人士均有出席到贺。[5][27]杜德夫妇育有的一名儿子,也是在香港出生。[5]

杜德的兴趣是打网球,他生前是皇家英联邦学会会员。[1]

事实速览 主要公职 ...
Remove ads

荣誉

相关条目

注脚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