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文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杨文瓒(1614年—1648年7月16日),字赞玉,号玄石[1][2]。明末抗清志士,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举,官拜贵州道监察御史。与兄杨文琦、杨文琮,弟杨文球皆为国尽节,合称“甬上杨氏四忠”。曾与兄杨文琦一起参与宁波“五君子翻城之役”[3],密谋光复浙东,因叛徒告密而失败,杨文瓒等皆被捕殉国。牺牲后,鲁监国追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乾隆时,清廷追谥烈愍

事实速览 杨文瓒, 籍贯 ...

生平

家世背景

杨文瓒出身浙江鄞县名门杨氏,是嘉靖年间太仆寺卿杨美益的玄孙[4]。其先世有弘治、正德年间的名臣杨守陈杨守随杨守阯[5]。杨氏一门数代显宦辈出,门第贵盛[6][7]

少年从学

杨文瓒年少时,十分刻苦好学,为人有气节,喜用智谋,与兄长杨文琦先后补为县学生员[8]。崇祯初年,名臣李清担任宁波府推官时,考察本府秀才们的学问,对杨文瓒的文章赞赏不已,两人成为好友。后来李清升为御史,杨文瓒因为家贫,请求李清赴任途中帮他介绍一份私塾老师的工作。李清说:“你的八股文已经写得非常好了,但是胸中没有整段书,怎么能做别人的老师呢?”杨文瓒于是请教什么是“整段书”。李清说:“不管是《史记》也好,《汉书》也罢,天天诵读,朝夕不忘,就是整段书了。”杨文瓒于是说:“我与先生一起出发,从上船那天起,每天当着先生面背诵《汉书》几十页,到了扬州就该不负所望了。”后来果然半个月就背完了[9]。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本省乡试,成为举人[10]

抗清活动

甲申之变”后,杨文瓒痛哭不矣,与同乡好友林时对作诗以悼念崇祯帝[11]。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随父杨秉鼐从军[12],保卫浙江的鲁王朱以海政权。当时,隆武帝朱聿键亦在福建登基,杨文瓒向鲁王力言浙江、福建两地的抗清政权应当联合,被鲁王重臣张煌言等上奏排挤[13],只好与兄杨文琦前往福建[14]。隆武帝召对,授贵州道监察御史[15],又上血书,力言鲁监国政权有兵马却缺乏军饷,应当救济。隆武帝立刻拨银十万两,派他犒劳浙江的抗清武装[16],杨文瓒想与鲁王的军队会师,遭到郑芝龙的阻挠,没有成功[17]。清军入闽后,隆武帝被害,杨氏兄弟知事不可为,返回故里[18]

翻城之役

鲁监国二年(1647年),华夏、王家勤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等反清义士,齐聚于屠献宸家中,联络打算反正的清军将领陈天宠、仲谟等,商量起义。华夏、屠献宸等又写信给抗清义军领袖王翊,计划一同起义,杨文瓒也署名参与[19][20]。但华夏做事不密,不幸被居乡的降臣谢三宾等告发[21],与事者皆被捕遇难,被称为“五君子翻城之狱”[22]。杨文琦牺牲后,杨文瓒一开始被清廷放回,但谢三宾不依不饶,贿赂当权者,请求杀掉他[23]。鲁监国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648年7月16日),杨文瓒亦就义,时年三十五岁,鲁王闻之,追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24],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烈愍[25]

家庭

杨文瓒父亲杨秉鼐,曾率四个儿子一道从军抗清。哥哥杨文琦、杨文琮,弟弟杨文球,都为国而死,被合称为“甬上杨氏四忠”[26],两幼弟杨文珽、杨文玠遭清廷流放而死[27]。妻张玉如,嫂沈贞莲(杨文琦妻),闻夫死皆自尽[28][29]。后人赞其满门忠烈,不坠家风[30]

相关诗词

张煌言《挽杨玄石侍御》

避莽争夸汉两龚,逋臣浩气正如虹。
何期士雅鞭先着,转觉宾王檄未工。
华表应归千载鹤,夜台谁骋五花骢。
独怜江左风流尽,禾黍依然满故宫。

张煌言《侍御室人从容就义》

何人重上望夫山,血影模糊不可攀。
漆室有忧曾曳缟,崩城无计竟投缳。
沉来婺彩光犹映,挥到湘筠泪自斑。
多少须眉巾帼态,却留彤管叹红颜。

引用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