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沂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杨沂中(1102年—1166年11月30日),字正甫,河东路代州崞县人[1](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南宋大将,官至少师、宁远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封恭国公;太师致仕,进封同安郡王;追封和王,赐谥武恭。
生平简介
杨沂中是敦武郎、知麟州杨震(字子发)长子,武功大夫、贵州刺史、永兴军路马步军副总管杨宗闵(字景贤)之孙,身材魁梧,善于骑射[2]。
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末年从军,积功至忠翊郎[3]。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杨沂中随中大夫、知信德府梁扬祖投奔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4],隶属于武功大夫、后军统制张俊[5]。由于张俊的推荐,受到康王召见和赏识[6],但此后杨沂中仍在张俊麾下任职。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从破任城贼李昱,加阁门祗候[7];二年(1128年)从破嘉兴贼徐明,迁遥郡荣州刺史[8];三年(1129年)从定苗刘兵变,迁遥郡贵州团练使,授神武右军中部统领[9];四年(1130年)参与明州之战,迁遥郡文州防御使、神武右军中军统制[10];绍兴元年(1131年),参与镇压叛变的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舒蕲光黄镇抚使、兼知舒州李成[11],迁遥郡密州观察使[12]。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中侍大夫、密州观察使、神武右军中部统制杨沂中被任命为神武中军统制,兼提举宿卫亲兵[13]。于时神武中军只有三千人,杨沂中沙汰老弱,招募勇壮,半年之内使其得到较大改观[14]。
绍兴三年(1133年),平定严州贼缪罗,除带御器械,加遥郡保信军承宣使,兼权殿前司公事[15]。
绍兴五年(1135年),兼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兼权发遣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16],以神武中军为殿前司军,正式改为禁军番号[17]。
绍兴六年(1136年),迁正任密州观察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18],率万人救援少保、保静、宁武、宁国军节度使、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抚使刘光世[19],在藕塘之战中大破伪齐,生擒万余人,俘获船数百艘,车数千辆[20],以功迁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主管殿前司公事[21]。
绍兴七年(1137年),杨沂中任淮南西路制置使(淮西制置使),朝廷准备让他抚定郦琼各军,后来没有成行。绍兴九年(1139年),迁任殿前副都指挥使。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背盟入侵河南,朝廷命令杨沂中任淮北宣抚副使,率兵到宿州,以步兵退屯于泗州。金国派人送假情报说敌骑数百屯于柳子镇。杨沂中打算前往攻击,有人认为不可,他不听。留王滋、萧保率一千骑兵守卫宿州,自率五百骑夜袭柳子镇,黎明时,没有见到敌人而回。金军以精兵埋伏在杨沂中归路上,杨沂中知道这一情况,于是横冲溃散。参议官曹勋不知道其是死是活,上报朝廷,朝廷震恐,于是下令暂且退保泗州。不久后,杨沂中自寿春渡淮河回到泗州,人心才安定下来。同年冬,他率兵返回临安行在。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将完颜宗弼耻于顺昌之败,又谋南侵。朝廷诏令各地大军集结于淮西以等待敌人。于是杨沂中率领殿前司兵三万人戍守淮河,同金军在柘皋展开激战,击败金军。当时张俊任宣抚使,杨沂中任副使,刘锜任判官,王德任都统制,田师中、张子盖任统制官。金军以拐子马在两翼掩护前进,杨沂中说:“敌军依仗弓矢,我有办法对付它。”让万人手持长斧,如城墙而进,各军鼓噪奋击,金军大败,退屯紫金山,此战,损失将士九百人,金军死伤数以万计,而濠州之围依然未解。
张俊与杨存中、刘锜先议班师。会有人告往濠州之路已通,俊谓刘锜曰:‘吾欲与存中屯淮上,抚濠梁国民,取宣化还金陵,存中则渡瓜洲还临安。’次日,张俊命二人行动。谍报金人急攻濠,张俊仓忙退,邀刘锜于黄连埠会合,距州六十里,闻濠州城已陷,召存中、刘锜议之。刘锜谓存中曰:‘应奈何?’存中曰:‘不过一战,汝与张太尉在后,吾当居前而攻之。’刘锜曰:‘本欲救濠,而今濠州既陷,进无所依,士卒思归,士气已沮,战乃危道。不如退兵据险,等敌去,复谋对策。’众皆曰:‘好。’于是三人鼎足立营,使人候,告之曰:‘贼已去。’张俊欲自立功,谓刘锜勿往,而令存中与德至濠州也。陈列未定,城中烟出,金人所伏骑兵万余人分两翼而出。存中回首谓德曰:‘如之何?’王德对曰:‘吾为小将,安敢预言?’存中执鞭麾军曰:‘然则归。’诸军以为令其走,于是散乱南奔,无复行纪,金人在后追多。过一日,韩世忠率兵至,而不及矣。存中乃自宣化渡江归行在。加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盖赏柘皋胜之功,而免濠梁败之罪。
Remove ads
绍兴十二年(1142年),经高宗赐名,杨沂中改名为杨存中。宋徽宗棺椁下葬永固陵,命令杨存中都护。事毕后,拜少傅,以保傅管军,自杨存中开始。
绍兴十四年(1144年),杨存中请求到太学拜谒先圣,高宗说:“学校既兴,武将也应知崇尚,如汉朝羽林士都精通《孝经》,更何况其他呢?”
绍兴二十年(1150年),杨存中被封为恭国公。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拜为少师,地位视同枢密使。杨存中由于凡是军事重地都有统制官,唯独荆、襄地区没有,请示朝廷,于是才在荆南、襄阳设诸统制。
杨存中在殿中共二十五年,权力恩宠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删定官陆游、司封员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陈俊卿相继谏言。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杨存中被罢为太傅、醴泉观使,进封同安郡王,赐玉带,朔望时入朝。
当时金主完颜亮有南侵的意图,杨存中进呈备敌十策。步军司统帅赵密暗中谋划夺取杨存中兵权,因此指责杨存中是喜功生事。杨存中听说后,上奏请求免职,赵密最终取代了他。不久,边防风声日益紧急,九月,诏令杨存中任御营宿卫使。刘汜在瓜洲战败,朝廷命令杨存中前往京口,作为守江之计。虞允文从采石来同他会合,杨存中同他齐心协力抗拒敌人,金军没能渡江。完颜亮死后,杨存中同虞允文乘轻舟渡江观察敌情。当金人请求和解时,杨存中上奏等到彼得新主之命,不要急忙答应。
高宗到建康,诏令杨存中护卫,并对宰相说:“杨存中唯命是从,忠贞不二,是我的郭子仪。”金朝使节又来请和,杨存中请求在江口把他拘留,移书审问,如能归还我的民众、交归旧土、减少岁币,恢复原白沟疆界,双方结为兄弟之好,像这样才能同金和议;否则,请求斩杀使者,急图恢复。恰逢高宗回驾,任命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但遭到文臣反对,这一任命于是作罢。不久,杨存中依旧奉祠。
隆兴元年(1163年),官军在符离溃败,朝廷又任命杨存中为御营使。隆兴二年(1164年),金军再次入关,朝议割让四川的和尚原给金国。杨存中入对说:“和尚原,是陇右藩篱要害之地。敌人得到它,就可以睥睨汉川;我们得到它,就能够下兵秦雍。以前议论给予金国,吴璘力争不从。如今吴璘在远方,来不及知道。我如不说,不仅有负陛下,也有愧于吴璘。近来,王师尽出精锐而后才得到这块地方,希望不要放弃。”
不久,金军又攻淮甸,诏令杨存中同都督江、淮事。汤思退被罢免后,升任都督,杨存中入宫辞谢,孝宗赐座,并赐给玉鞍勒。当时诸军各自守卫自己辖区,不能互相协同,杨存中召集诸将进行协调,于是才互相应援。孝宗亲自写信赐他说:“诸将协同和睦,互相策应,是你的功劳。”恰逢金军已深入南下,朝廷计议准备舍弃淮河保卫长江,杨存中坚持不可,才作罢。金军在扬州,有人劝杨存中派兵攻打。杨存中不敢渡江,只是临江固垒以防敌军。金军不久请求恢复和好。
Remove ads
乾道元年(1165年),杨存中班师,朝廷加他为昭庆军节度使,再次奉祠。当时兴起屯田,杨存中将自己在楚州的私田三万九千亩献出。
乾道二年(1166年),杨存中去世,时年六十五岁。以太师身份致仕,被追封为和王,谥号“武恭”。高宗追念旧臣,为他流泪,赠钱十万。
乾道八年(1172年)八月一日,孝宗亲题杨存中神道碑额为“安民定功翊运忠德之碑”。
高宗依靠诸将,对杨存中眷顾尤其深厚,曾经说:“我对杨存中,抚绥胜过对我的子弟”。濠、庐之战,亲笔告诫他说:“如不前进,当以军法论处”。赵密代替他统帅殿前司,高宗就例举唐朝宰相崔佑甫夺取宦官王驾鹤神策军兵权之事,以事先警戒大臣。等到此事安定后,高宗又说:“杨存中被罢免,我三天晚上睡不安寝” 。
后事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延伸阅读
[编]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