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东区 (台北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东区是台湾台北市市中心东部的广域称呼,早期专指东区商圈,之后扩大成为大安、信义、松山、南港等台北市东侧行政区的市中心区域之统称。其相对词为“西区”,包含中正、万华、大同、中山等台北市西侧行政区。该区域相对于西区,属于台北市中心较晚开发的区域,但以其多元的文化氛围、繁华的商业活动和便利的交通而闻名。东区拥有许多知名百货公司及复合式商场,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购物和用餐选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消费。[1]此外,东区也聚集许多艺廊、文化及展演场地,附近还有数个知名夜市及特色餐厅。无论是购物、文化、美食还是娱乐,东区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台北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4月5日) |
历史
在清治时代,今日的台北市东区主要是农田和郊外地区,并未有大规模城市建设。当时的台北以靠淡水河岸的艋舺、大稻埕、台北府城等“三市街”为中心,也就是今日所称的台北市西区。进入日治时代后,统治当局在台北进行现代化建设,包括修建道路、兴建政府机构和建立新的住宅区,并从三市街向东侧的市郊地扩张,使得东区成为了新兴的商业和居民区之一。
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后,东区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外省移民与外县市居民移入大台北地区,台北市中心逐渐向东扩展,其中又以沿忠孝东路三段、四段发展的东区商圈(顶好商圈)最为兴盛,也是“东区”首先作为地名在台北市出现。东区商圈除了是新兴住宅区之外,也有许多百货公司、商店及餐厅在此设立,包括1980年代开业的统领百货(1984年开业、1999年歇业)、明曜百货(1987年开业)以及太平洋崇光百货(1987年开业)。
1980年代,以成为台北市中心商务区(CBD)为目标的信义计划区(信义商圈)开始进行开发,区内陆续兴建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台北市政府大楼、信义威秀影城、台北101等地标性建筑物,加上诚品信义店进驻(2006年开业、2023年歇业),以及附近的旧松山烟厂在2010年转型为复合式文化园区,使得信义计划区成为台北市的代表性地区之一,也是国际旅客来台主要目的地之一[2]。而2014年上台的柯文哲市府推动的“东区门户计划区”,以南港车站为中心开发,除了将南港车站建设为大台北地区三大交通枢纽之一,也带动原为工业地带的南港区成为新兴商贸区域,将台北市的“东区”范围更往东扩展。
总的来说,东区的历史发展反映了台北市和台湾整体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从农村地区到现代都市的转变。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