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托尼·加列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东尼·加列夫(法语:Tony Gatlif,1948年9月10日—)是一名法国电影导演,同时也是编剧、作曲家、演员和电影制片人[1]。2004年加列夫以电影《被放逐者》获得了第5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早年生活
加列夫于1948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后独立成为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并在那里度过童年。他的父亲是来自卡比利亚的卡拜尔人,母亲是罗姆人(又称吉普赛人),其家族有西班牙的渊源。他的双重族裔身份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2][3][1]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后,他于1960年代初移居法国。[4]
职业生涯
加列夫早年以演员身份投入戏剧演出,之后参与编剧工作,直到1975年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4]
加列夫的作品经常关注罗姆人族群的历史和现况,并且钟情于音乐元素。1993年的电影《一路平安》以类似纪录片的自由的形式呈现罗姆人由东向西跨越多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足迹,影评人以“无国籍”来形容该片独特的视角。[5]该片入选第46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并以其实验性获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1995年度特别奖。[1][4][6]
1994年的电影《蒙多》改编自著名法语作家让-马利·古斯塔夫·勒克莱乔的作品,主角亦是启用一名罗姆人男孩演出,但由于是改编剧本,加列夫将本片视为独立于他的吉普赛三部曲──《王子们》、《一路平安》与《过客》──之外的作品。[4]
2004年加列夫以电影《被放逐者》获得了第5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7]他的电影《寻爱之路》是2006年戛纳电影节闭幕片。[8]
在罗姆人和阿尔及利亚相关的题材之外,加列夫的电影也触及其他欧洲流浪族群与他们的音乐文化。2017年的电影《浪女狂歌》中,加列夫尝试连结希腊的雷贝乐与欧亚交界处的难民议题。[9]
除了导演与编剧的身份之外,加列夫同时也参与电影配乐制作。他和他的团队曾多次获得法国凯撒电影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并且在1999年以《过客》、2001年以《佛朗明哥式复仇》获奖。[1]
Remove ads
电影作品
- 1975年:愤怒之拳 (La Rage au poing)
- 1975年:La Tête en ruine
- 1978年:La Terre au ventre
- 1981年:奔跑吧,吉普赛人! (Corre gitano)
- 1981年:歌唱吧,吉普赛人! (Canta gitano)
- 1982年:王子们 (Les Princes)
- 1985年:Rue du départ
- 1989年:别哭我的爱 (Pleure pas my love)
- 1990年:加斯帕与鲁宾逊 (Gaspard et Robinson)
- 1993年:一路平安 (Latcho Drom)
- 1995年:蒙多 (Mondo)
- 1997年:过客 (Gadjo dilo)
- 1998年:漂浪世代 (Je suis né d'une cigogne)
- 2000年:佛朗明哥式复仇 (Vengo)
- 2001年:摇摆吉普赛 (Swing)
- 2004年:被放逐者 (Exils)
- 2006年:寻爱之路 (Transylvania)
- 2009年:自由 (Korkoro)
- 2012年:愤怒 (Indignados)
- 2014年:杰罗尼莫 (Geronimo)
- 2017年:浪女狂歌 (Djam)
- 2021年:汤姆·麦地那 (Tom Medina)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