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东海大学人文大楼
大學建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东海大学人文大楼,是一栋位于台湾台中市西屯区东海大学的校园建筑,其原址为视听大楼。人文大楼由东海大学建筑系校友姜乐静建筑师、黄明威建筑师及晴天工程团队负责设计,于2002年开工、2004年竣工启用,建筑共计地上5层、地下1层,规划有大、中、小教室,国际会议厅(茂榜厅)及展示厅各1间,中、小会议室各2间,硕博士研讨室17间、教师研究室52间与图书室等[1]。目前主要提供历史学系、哲学系、中国文学系,以及文学院相关之通识课程使用,另外也常作为演讲、展览的活动场地[2]。
![]() |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3年4月19日) |
历史
原东海大学视听大楼是由前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汉宝德设计。汉宝德当时深受纽约白派风格影响,但当时东海大学出于成本考量,无法细部装修,因此视听大楼被设计成纯白简洁的风格。1972年12月,视听大楼动工,并于隔年11月完工启用。当时学生多半以校内校舍代号的“V大楼”来称呼视听大楼[3]。
1999年,东海校方决定拆除老旧的V大楼,改而兴建人文大楼。由于规划使用面积约3,000坪,若以V大楼原占地面积计算,可能会出现楼高七层的建筑物。校内部分师生因此组成“东海希望联盟”,呼吁师生校友此案可能对校园景观、尤其是路思义教堂天际线造成破坏。2000年4月,改建案造成的冲突达到最高峰,多家报纸可见校友投书关切[3][4]。
2000年5月5日,校方召开“V大楼改建公听会”。会中达成数项共识,包括委请建筑系就教学区现有范围,负责研拟规划可能之建设。2001年3月14日,行政会议通过“教学区第一期新建工程兴建空间需求内容及地点案”正式议定改建V大楼,兴建人文大楼[3]。
2001年,校方安排人文大楼进行竞图。2002年11月12日,人文大楼新建工程开始动工。2004年3月,人文大楼竣工。
2004年11月,东海人文大楼获首届“远东杰出校园特别奖”佳作奖。2005年10月,东海人文大楼获2005年台湾建筑奖之佳作奖[5][6]。
Remove ads
建筑与配置
建筑艺术
![]() |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13年6月23日) |
人文大楼基地略呈梯形,其设计上的首要考量是大量的使用面积(约4,200坪),设计团队利用建筑的剖面关系来应对:容量大的国际会议厅置于地下一层,使用频繁的教室置于二、三楼,容量小的个人研究室和各系所办公室则抬高至四、五楼;建筑量体靠近路思义教堂,并以大阶梯衔接南北两端将近五米的高程差。如此可以将地面层大幅度地开放,形成与语文馆之间的穿越性广场,以容纳学生活动之密度及上下课时大量出入的人潮,并将活动、教学、研究三者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7]。
考量到这栋建物可能对路思义教堂景观的冲击,设计团队透过地基下挖以及东面植栽保留的方式,使得人文大楼从德耀路看起来只有四层楼的高度。量体的天空线以水平方式呈现,对比于教堂向上高耸的线条,降低对视觉上距离的迫近感。起初校方以维护和传统为由要求将平屋顶改为斜屋顶,在考虑上述的视觉效果之下,设计团队采用向内倾斜的大面单斜屋顶。单斜屋顶下方的空间用来放置空调机房,外侧装设百叶以供通风散热,与旧有建筑山墙顶部空间之功能相仿[7]。
朝向教堂的东南角,以斜墙切出一道垂直的开口,使内院的各个角落都能看见教堂,创造出相较于校内其他合院更明显的连结;同时打破四面高楼产生的封闭感,解决回音的问题。开口的墙面被一道由内延伸出来的阳台贯穿,形成一个观景台,也使原本表情有限的巨大墙面转换为背景[7][8]。建筑评论家阮庆岳评此案为[9]:“一件面对具有浑厚人文传统的东海校园时,在承继、致意与创新间,多方能够均顾,并且知所进退的作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