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奠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林奠国(1814年—1880年),字景山,又名林天和[1],大清福建省台湾道台湾府彰化县阿罩霧莊人,为雾峰林家的宗长,为乡勇之首领,其孙为日治时期的台湾议会之父林献堂。晚年居于大清福建省福州府,死后清廷诰授朝议大夫,追赠奉政大夫。
生平

林奠国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十二月,为父亲林甲寅次子,上有兄长林定邦、下有弟林振祥、林四吉(螟蛉子)。家族自其父开始迁居于阿罩雾。阿罩雾原为土番之地,非番害则械斗,故该地庄人皆习武,手把耒耜、腰插刀枪,以相角逐,奠国则能御之。同治元年(1862年)春,邑人戴潮春起事。淡水同知秋曰觐奉檄来彰剿办至东大墩,途中闻叛军势盛,乃遣人邀林奠国率领乡勇200人前往护卫。至新庄仔庄,秋曰觐已为其麾下勇首四块厝庄人林日成所害。林奠国见敌方势众,退归阿罩雾,凿濠固垒,聚米盐、修器械,作持久之计。四月时,林日成来攻,环围三匝,并截断水道,形势危殆。时庄中丁壮多随其侄林文察、林文明兄弟征讨太平天国,转战闽浙一带;仅余林奠国父子及丁壮70余人在家,而林奠国尝与戴潮春之兄戴万桂争田租,又不时与林日成争田、争水,积有夙怨,知庄若不保,则必无潐类,于是并力死守。时将兵勇分为数小队扼守险要,以长子林文凤率之,而自拒于庄此。后东势角庄人罗冠英率粤族援军驰援,而林氏之族先后回庄者亦有四、五百人,士气大振、大败党人。同治二年冬,林文察以福建水陆提督奉旨平台,林奠国兄官军至,率乡勇数百人以从,皆精悍善战,次第敉平戴潮春叛乱,与林文察同师阿罩雾,招抚近山,经理善后。因功授知府、赏戴花翎。时太平军李世贤入闽,三年四月,浙闽总督左宗棠奏调林文察内渡,林奠国亦率军前往福州。未几漳州陷落,奉旨规复,乃沿途转战,十二月驻营万松关时两军相峙,唯清军未集,所部仅台勇500人,乃与林文察率200人巡视各垒,至瑞香亭时被太平军包围,林文察中弹,阵亡前令林奠国破围逃出,称“吾乃朝廷大将,义当战死,叔应带眷逃离”。林奠国乃率余军撤退。而台勇乏饷,未能归。林乃至福州见大府,请饷九千两为遣散费,总督庆瑞不许,下令待命。既而知林家富有,乃训责林奠国临阵脱逃、弃主将于不顾,将收之,又向其索贿五万两,林奠国不从。其子林文凤建议父亲顺从妥协以便脱身,林奠国坚持不可,乃将家事委以林文凤,命其各恤其家,自己从此滞留福州,在监狱出出入入共17年。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林奠国卒于福州,年67岁。翌年,归葬于猫罗堡柳树庄。[2]
Remove ads
家庭
林奠国正室赖贵娘(号庄恬),生于清嘉庆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卒于清同治十年八月十七日,享寿58岁,1918年林奠国与正室赖贵娘改葬在车笼埔庄南。副妣廖梅娘(号端和),生于道光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卒于清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享寿71岁。继室罗蕉娘(号淑慈),生于道光十二年,卒于大正十年。林奠国有子三人,分别为长子林文凤(赖氏出)、次子林文典(廖氏出)、三子林文钦(罗氏出)。
图集
同治乙丑年 ( 1865年 ) ,林奠国所献给新庄武圣庙的一对石柱。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