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之一,史太君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字颦颦(宝玉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花签芙蓉(为木芙蓉,区别于芙蓉,书中在介绍薛宝钗的冷香丸时区分了这两种植物),情榜评为“情情”。在大观园中住在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象征本性正直清高。
![]() |

黛玉祖籍姑苏,出身世代袭爵的侯门贵族,亦是书香世家,父林如海乃前科之探花,官至扬州巡盐御史,母贾敏为贾代善与史太君最疼爱的幺女[注 1],有一弟早夭。其年幼时其母亡故,由外祖母接至贾府照养,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虽自幼体弱多病,但生性聪慧灵敏,从小跟随先生读书识字,曾师从贾雨村,精通诗词,作品文笔与意趣俱佳,是古典文学中极富才华灵气的女性形象代表。她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但最终二人未成眷属。在广泛通行的续本中,黛玉最终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病逝。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上并列第一,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二写于同首判词中的人物。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有一说林黛玉之名暗指“灵代欲”,相较于宝玉、宝钗形而下的婚姻结合,黛玉前世的绛珠仙子与宝玉前世的神瑛侍者为形而上的精神吸引。
林黛玉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复杂交错,好比斑斓林色,也呼应了黛玉判词里的横枝枯木。她是作者明写到的、脂砚斋紧跟着着重强调的“正邪两赋”的代表,或可谓“正邪两赋”的大成者。贾雨村说到的正邪两赋代表中,多得是诗人是艺术家。林黛玉可谓红楼梦中美学的极致代表,而美总是参差不齐的才好看,因此有了丰富的细节魅力,好比潇湘馆里的月洞垂帘映出弯弯绕绕的翠竹,好比萧条中的寒林,好比春露生夜草,好比黛玉九曲回肠的愁思情绪,好比奇中有正正中有奇的错落有致。
黛玉推荐香菱主学王维和李杜的诗,而黛玉自己的风格,除了作者特意模仿的闺秀笔触如宋之朱淑真、明之叶小鸾之外,却有李贺李商隐的风格,还有一些有明人如唐寅的风格。
有人推测生于明末南直隶又芳年早逝的叶小鸾很有可能是曹雪芹参考的“钗黛合一”(或曰“兼美”)的原型之一,很多叶的亲友和明末文人笔下的叶小鸾兼具了钗黛的人格形象,甚至她的不同诗作竟然多少都可以和红楼梦呼应,比如这首《浪淘沙•秋怀近作》:青女降枝头。已解添愁。暮蝉声咽冷箜篌。试看夜来多少露,草际珠流。身世一浮鸥。岁月悠悠。问天肯借片云游。袅袅乘风归去也,直上瀛洲。叶小鸾的这首词似半阕林风半阕薛风,恰应其亲友描述里兼具钗黛之美的人格品行。
黛玉推荐诗家之正给香菱,而自己的诗风却另辟蹊径,更近李贺的天马行空与李商隐的细腻深情。古典小说中设定让佳人喜好诗文表示才情也属常态,但是像黛玉这样着重花大篇幅写日常创作过程心理动态的寥寥无几。而且其他小说哪怕有佳人写诗也多仅限流于表面的典型闺阁气,但是黛玉诗不仅有了更多深度关注内心思考,也有五美吟等立意深远构思创新的怀古诗,呼应回专注诗词创作之道的求索。 尤其巧妙的一处,是黛玉诗风类似李商隐然而林却明说自己不喜义山诗。
这处惊奇的设定直接道出唐后古典诗词的发展瓶颈:很多有才的诗人都想摆脱李商隐的影响,却又多少都写出了李商隐的影子。“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林黛玉有一种不甘的心劲,一种在复杂心绪中绽放的烟火热情。她不喜欢李商隐,也许不是因为讨厌,而是因为诗人看到别的诗人写出了此刻的自己时,多多少少会惊喜着心慌,这样的心慌多了,会更加绝望。唐后的古典诗歌乃至整个古典文学都在力图寻找可以比肩唐诗的新出路,但是谁也不确定自己找到了,曹雪芹也是如此,若他没有写红楼梦传世,他的诗和那些唐诗比起来,哪个被诸人记住传诵的可能性更高呢?黛玉是有心性的,她喜欢写诗也开心有人看到自己的诗喜欢自己的诗,但是也是她主动对宝玉说不要把自己的诗带出大观园给外头的人瞧见,因为她为诗狂热到绝望时还带出一种别样的失望,自己闺中的身份让这些诗终究不能走远。在这些反反复复千百荡漾的思虑中,黛玉成了一张夜风中层次摆动的美人灯,明灭隐现,动人闪耀却又似随时都将熄灭,正奇奇正着层次不清。
黛玉虽然有很多情节如读西厢记听牡丹亭有涉及典故,但是其后天赋加性更强,主体动作更明显,如黛玉要专门读到听到这些才子佳人故事后才写到其内心产生关联的想法产生,而西施赵飞燕湘妃嫦娥等典故也更侧重与宝钗的班婕妤杨贵妃汉水神女洛神姑射神人等对仗所用(如汉水神女与潇湘妃子各自都是二身同称,两位神女同称,两位妃子同称,对应钗黛合一用同一判词曲子),黛玉的核心本源却是作者自创的:绛珠还泪的前世今生,此为奇。 但是黛玉的形象却在自创中呼应了崔莺莺杜丽娘等形象的塑造,具有古典小说中佳人形象的传统典型性。
在通行程高本后40回中,林黛玉因贾府安排宝玉和宝钗成婚,气郁而死。脂砚斋批注中明确提到,林黛玉是泪尽而亡。新红学开创者俞平伯认为,林黛玉先病死然后宝钗嫁给宝玉。张爱玲认为,奉元妃命,宝玉宝钗结婚,而黛玉抑郁而死(《红楼梦魇》)。红学家周汝昌、刘心武认为,黛玉应该是泪尽,加之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暗害,从而沉湖仙去。蔡义江认为,贾府获罪,宝玉离家,黛玉思念宝玉,泪尽而亡(《蔡义江点评红楼梦》)。也有一部分学者从“玉带林中挂”简单推断认为林黛玉是上吊而死,但学界对此说法争议甚多。
“林黛玉的真正结局”极富争议,首先,作者问题悬而未决,通行程高本后40回究竟是曹雪芹自著初稿后程高修补,还是无名氏续后程高修补,还是完全程高自著,目前仍有很大争议,不同成书过程会导致哪个才是“真正”结局的争论。第二,《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说自己增删改数次,作者是否自己中途更改故事架构也未知,更加深作者问题的复杂性。第三,若原作者并未作完《红楼梦》,“真正”的结局可能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前80回和脂批的暗示仅仅是作者的初步构思,尚未诉诸笔墨,既然书还没写完,就不存在“真正”的结局,只存在作者的初步构想。还有人认为,即使程高本后40回为高鹗所著且不合曹雪芹原意,但林黛玉的这种悲剧死亡仍然十分精彩[1][2][3]。
Remove ads
人物描绘
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除此之外,宝玉则有“神仙似的”又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颦儿才貌应世稀”等等之夸赞。
其实曹雪芹对黛玉的外貌并无详细的描写,更多描绘的则是黛玉得天独厚的神韵与那气宇非凡的气质。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黛玉忧愁多思,弱柳扶风,同时喜爱诗书,颇有咏絮之才,具有诗人的特质。
在大观园中,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是多愁善感,孤傲、心思细腻敏感多疑且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伶牙俐齿爱钻牛角尖。黛玉曾因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一事使性子,更曾因与宝玉怄气而苦吟葬花词,宝黛二人间的争执与别扭也曾使贾母笑称二人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丫头小红曾言:“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可见黛玉并不如宝钗容易亲近,实则黛玉是一名心中充满不安全感的闺阁女子,也因而造就了她多虑心窄的性格。黛玉多病纤弱,有着病西施的形象。而她也好恶分明,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时,反应极大,并说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
虽然黛玉乍看之下不与人亲近,但黛玉其实是全书中少数拥有丰沛真挚感情的角色。林黛玉情榜考语为‘情情’,意旨黛玉对于自身重视的人事能够全心的付出感情。黛玉虽看起来忧愁多虑,不易与人亲近,但对于她所重视的人便会全然的真心对待。
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注重灵性生活,也造成她由著性子生活的人生哲学,和宝钗的藏愚守拙,压抑情感成为强烈对比,黛玉想哭时且哭,想恼时且恼,喜怒哀乐皆无造作,且丝毫不掩饰锋芒。相对于宝钗奉传统价值礼教为圭臬,黛玉展露对诗书的热情及才华,不顺从时代的价值观。黛玉父母双亡,造就了她敏感多疑、且不安忧虑的心理,更因此纵然与宝玉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终无结果。
兴儿(贾琏的心腹小厮)向尤二姐讲述大观园中诸位姊妹时(第六十五回),曾提到林黛玉:“......我们家的姑娘们不算外,还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下少有!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兴儿解释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4]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立面,因为林黛玉属木,而薛宝钗属金。宝黛有木石前盟,而薛与贾乃金玉良缘。薛宝钗出身自富裕的皇商家族,林黛玉则是父母双亡的孤女。两人之间产生鲜明的落差,在角色设定上相互陪衬。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者将黛玉与宝钗的判词二者合二为一,故因此有黛玉与宝钗本为一人的论点。
曲文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灯谜
“更香”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程印本、甲辰本)
戚序本和庚辰本中,黛玉没有灯谜,上述灯谜为宝钗的作品。
表字
黛玉初进贾府时并无表字,宝玉知后,以《古今人物通考》之内容“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恰合黛玉之名,且黛玉神情也恰似眉尖若蹙为灵感,赠其一表字“颦颦”,其意为蹙眉。而此也成为黛玉时常被与西施作为连结的一要点,因西施也如黛玉体弱多病,时常眉头微蹙,两者皆有着幽病美人的形象。
住处
红楼梦第四十回透过刘姥姥的视角形容黛玉所居的潇湘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著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要好。”
潇湘馆后引申为图书馆。
原型
经近年主流红学家考证[谁?],林黛玉的原型为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李家,曹家以及孙家之间互有姻亲,故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小耳鬓厮磨也不足为奇。然而按红学家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的说法,李香玉更有可能是史湘云的原型,故尚未有定论。
在《红楼梦》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对而卧,为宽林黛玉的心,贾宝玉胡编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一天,老耗子叫众耗子分头去偷米粮和瓜果为腊八粥,一小耗子自荐去偷香芋。众耗子笑它身体瘦小,小耗子胸有成竹地说:‘我变成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却用分身法搬运。’众耗子叫它变成香芋看看。小耗子就摇身一变,却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说:‘变错了。’小耗子现形道:‘我说你们没有见过世面,只识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道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很明显,作者借这个故事暗示,林黛玉就是李香玉的化身。
Remove ads
丫鬟
影视形象
饰演林黛玉的演员 | 影视作品 | 年份 |
梅兰芳 | 香港民新京剧电影《黛玉葬花》 | 1924年 |
陆剑芳 | 上海复旦电影《红楼梦》 | 1927年 |
陆美玲 | 上海孔雀电影《红楼梦》 | 1929年 |
李雪芳 | 上海大华电影《黛玉葬花》 | 1936年 |
周璇 | 上海华影电影《红楼梦》 | 1944年 |
小燕飞 | 香港粤语电影《红楼梦》 | 1949年 |
李丽华 | 香港长城电影《新红楼梦》 | 1952年 |
方艳芬 | 香港粤语电影《大观园》 | 1954年 |
鹭红 | 香港厦语电影《红楼梦》 | 1956年 |
王文娟 | 中国大陆上影越剧电影《红楼梦》 | 1962年 |
乐蒂 | 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红楼梦》 | 1962年 |
冼剑丽 | 香港凤鸣粤剧电影《黛玉葬花》 | 1962年 |
汪明荃 | 香港无线电视《红楼梦》 | 1975年 |
毛舜筠 | 香港佳视《红楼梦》 | 1977年 |
张艾嘉 | 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 | 1977年 |
程秀瑛 | 台湾华视《红楼梦》 | 1978年 |
周芝明 | 香港今日电影《红楼梦》 | 1978年 |
赵永馨 | 台湾华视《风雅剧集红楼梦》 | 1983年 |
陈晓旭 | 中国大陆央视《红楼梦》 | 1987年 |
陶慧敏 | 中国大陆北影电影《红楼梦》 | 1989年 |
张玉嬿 | 台湾华视《红楼梦》 | 1996年 |
余彬 | 中国大陆越剧电视剧《红楼梦》 | 2002年 |
单仰萍 | 中国大陆越剧电影《红楼梦》 | 2007年 |
闵春晓 | 中国大陆电视剧《黛玉传》 | 2010年 |
蒋梦婕 | 中国大陆北京电视台《红楼梦》 | 2010年 |
朱冰贞 | 中国大陆昆曲电影《红楼梦》 | 2012年 |
张淼怡 | 中国大陆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 2024年 |
轶事
近地小行星爱神星上有两座环形山分别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名字命名的。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