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
1908年出版的一部英语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柳林风声》(英语:The Wind in the Willows),或译《柳林中的风声》,是英国小说家肯尼思·格拉姆的代表作,也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于1908年。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7年7月21日) |
初版时尚无插图,直至1930年才由画家E·H·谢培德为此书绘制插图[2]。
创作背景
肯尼思·格雷厄姆是英国作家,出生于爱丁堡一个传统的苏格兰家庭,父亲是律师,却有严重的酗酒恶习。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母亲因猩红热病逝后,外公外婆把他带到乡间抚养长大。他小时候流连的田野风光,后来成为《柳林风声》中鼹鼠、河鼠、獾与癞蛤蟆先生结伴畅游的世界。虽然肯尼思·格雷厄姆的童年充满烦恼,但他创作出的《柳林风声》的基调却是甜美的。
《柳林风声》的故事源于格雷厄姆为幼子阿拉斯泰尔讲述的睡前故事,1907年时已具雏形,次年正式出版。
反响及评价
这本书曾经引起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他曾写信告诉作者,他把《柳林风声》一口气读了3遍。《柳林风声》也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在《哈利波特》当中赫夫帕夫学院的象征獾就是以书里憨厚的獾先生为原型的[3]。
中文翻译

民国初年,文学家周作人最早将《柳林风声》推荐给中国的读者,他在1930年8月于《骆驼草》杂志上撰文论及《柳林风声》,表示此书“的确是二十世纪的儿童(1岁到25岁!)文学的佳作,值得把它译述出来,只是很不容易罢了”。1936年,此书就有两个中文译本在上海出版,译者分别是朱琪英和尤炳圻(书名都是《杨柳风》[5][6]),为此书在中国最早的译本,周作人序《谈土拨鼠》[7]。此后,各种不同形式、风格各异的中文译本陆续出版,至今已有九十多种[3]。
改编
《柳林风声》曾经多次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与电视剧。其无人类存在、动物着衣拟人化亦影响迪士尼2016年3D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8]。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