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桑志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桑志华(1876年—1952年),原名埃米尔·黎桑(法语:Emile Licent),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1]。

1876年12月16日,桑志华出生在法国北部省·里尔市·罗别镇,父亲欧仁·让·黎桑信奉天主教,是一名小学老师;母亲玛丽·德西蕾·布莱莉是农场主的女儿,哥哥欧仁·黎桑喜欢植物学,曾经担任罗别镇镇长,非常孝敬母亲。
1888年,12岁的桑志华离开父母,到达圣·阿芒雷泽市的圣母天使中学读书。1894年,桑志华在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1895年12月,到荷兰海默特市耶稣会初修院进行初修,完成后在圣·阿什尔·雷兹·亚眠市从军。
1897年-1898年10月23日,桑志华圣·阿什尔·雷兹·亚眠市完成耶稣会第二年的初修,尔后,在这里当见习老师。1899年-1900年,桑志华在里尔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后在里尔市圣·约瑟夫中学担任了一年初级教师。
1900年-1904年,在荷兰海默特市天主教学院进修哲学与科学,获得理科学士学位,之后的两年,在比利时法语城市昂图万中学担任物理老师和学监。1906年-1909年,桑志华在比利时昂吉安市进修宗教学、经过神职人员全面培训后,1909年8月29日,被授予“司铎”圣职。
1910年-1912年,继续在荷兰海默特市攻读理科博士,导师是法国南锡大学教授吕西安·居埃诺。1914年,桑志华通过博士论文,获得法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之后在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市完成耶稣会第三年的初修,英文水平显著提升。
1914年3月,桑志华从法国家乡出发乘火车前往中国,经过俄罗斯圣彼得堡,于1914年3月21日凌晨3点到达满洲里。桑志华曾旅居中国多年,创建了北疆博物院(今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并对中国北方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考察。1922年,与德日进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人类和动物化石。这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后来被命名为鄂尔多斯人,后经裴文中改译为河套人。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天津被日军飞机轰炸,1938年,桑志华被迫返回法国,离开了自己竭尽25年心血创建的北疆博物院,在巴黎圣·阿什尔·雷兹·亚眠市,62岁的桑志华开始从事新的研究工作,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桑志华被迫参军,在巴黎格耐尔街第42号汇总战况,起草文书。
1940年6月,为躲避德军炮火袭击,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Montpellier市生活,在这里他开始研究雷兹河的水生植物,一年后的冬天返回巴黎,此后继续研究年轻时就喜欢的同翅目类昆虫。1942年11月13日,法国政府任命他为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员和法国昆虫研究协会副会长,专心研究叶蝉。1945年,二战结束后,成为法国昆虫研究协会会长。
从1938年被迫到法国后,桑志华想返回中国的想法从来没有间断过,1948年,桑志华再一次向上级申请,要求返回天津北疆博物院继续他的科研工作,最后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1952年2月25日,桑志华在巴黎圣约瑟医院离世,享年76岁,葬于法国巴黎蒙帕纳斯公墓。同年,停止多年的北疆博物院被天津市政府接管,经过修缮,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暨桑志华来华科学考察100周年之际,北疆博物院修缮工程全面展开,恢复其原有的标本收藏、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的功能。
2015年底,修缮及复原陈列工程全部告竣,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北疆博物院,终于在乙未岁末再供世眼,于2016年1月22日重新对公众开放。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共展出各类生物标本及人文藏品近2万件。其中披毛犀、野驴骨架及河套人牙等珍稀标本和桑志华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手稿、手绘地图、实物、科研著作等均在此次展出之列。北疆博物院历经百年深厚积淀,不仅留下大量珍贵的标本文物,更留下彪炳千秋、光照古今的文化传承,激励后人继承前辈科学家的优秀传统。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