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梁家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梁家权(英语:Leung Ka Kuen,1960年10月9日—)为一位香港新闻工作者,常撰写饮食相关专栏。他曾采访香港前途谈判、六四事件、《基本法》起草、香港主权回归等重要新闻。2009年离开新闻界,转型撰写饮食专栏[2]。
背景
梁家权家有三姊一兄一弟[注 1];其中排行第一的胞兄是资深传媒人梁家荣[注 1][注 2]。梁于香港出生[注 3],早年在九龙旺角咸美顿街成长[注 3],父亲是一名金饰手工雕刻工匠[注 3]。六至七岁已跟随父亲学习有关工艺,并主要协助家人为殡仪馆的牌碑刻字[注 3]。已故演员李小龙的牌碑是其家人的作品[注 3]。梁家权就读香港培正小学(1973年小六)和香港培正中学(1978年中五)[3][4],在校时出版校内的报纸和筹备摄影学会,又会参加戏剧活动[注 1]。虽然他在香港中学会考中的世界历史科、中文科及另一个学科取得C级成绩,中国历史科却取得F级等第[注 1]。老师有见其对学校有贡献,取录本来不够分数的他升读中六年级[注 1]。梁因为同期获香港浸会学院取录入读两年制预科,加上不想穿着校服,所以转读该学院[注 1]。他毕业时的成绩平均绩点低,未能报读学院的传理系;唯有选读三年制中文系课程[注 1]。同时到葵芳圣玛加利书院夜校部教授会考班,以赚取外快[注 1]。期间于1982年至1983年担任香港话剧团的业余团员[注 1]。直至完成学位后,他到学校面试当教师未遂,便转往入职《华侨晚报》报社[注 1]。而且任剧团的舞台剧幕后监督,与张之珏等人带同李香琴、万梓良以及其他演员到外地演出[注 1]。
他从事新闻工作超过二十年,任职《华侨晚报》初期主要负责特稿,往后跟进其他报纸内容,如香港社会新闻、金融、马经等[注 4]。1989年以《新晚报》记者身份到北京采访六四事件[5]。梁家权其后于1997年转职《壹周刊》[注 4],此前获《大公报》邀请加入其中[注 4]。然而由于他不想接受左派报社的栽培,反而想客观地报导新闻,所以婉拒了邀请[注 4]。在2000年,他到《香港经济日报》工作,2002年离开[注 5]。当年为了让《茶杯杂志》可以继续出版,梁选择跟郑经翰和刘细良一同合作[注 5]。至该杂志被TOM集团收购时,他仍然是《CUP月刊》的编辑,未几入职《东周刊》[注 5]。其撰写的饮食专栏《好味大过天》分别在《头条日报》和《信报》的《食家讲场》中刊载。另一饮食专栏《只能回味》则刊登于《东周刊》之内。此外,梁家权也是电台节目主持人,曾任职DBC《数码大声台》;现于《D100香港台》主持《为食麻甩骚》、《D100新闻天地》及《蒋权天下》,也在《有线财经资讯台》主持《周日不讲理》。基于对大妗行业感兴趣和想为同事当大妗,梁家权私人邀请职业训练局的导师教授他大妗的课程[注 3]。
Remove ads
主持节目
著作
- 《带着斐斐去旅行》 2008/07 出版社: 上书局
- 《寻找失落菠萝油》 2004/07 出版社: 上书局
- 《没有粉丝的碗仔翅》 2005/12 出版社: 上书局
- 《食蛋挞的路线图》 2006/07 出版社: 上书局
- 《菠萝油与碗仔翅》 2007/06 出版社: 上书局
- 《麦芽糖的黐缠往事》 2007/06 出版社: 上书局
- 《苦路救星陈皮梅》 2008/07 出版社: 上书局
- 《天桥底的牛丸》 2009/07 出版社: 上书局
- 《当油炸鬼变成老油条》 2009/07 出版社: 上书局
- 《说不出口的细蓉》 2010/06 出版社: 上书局
- 《我不吃煲仔饭焦》 2011/07 出版社: 上书局
- 《流芳百世臭豆腐》 2012/06 出版社: 上书局
- 《看我撕开腍杮的外衣》 2014/06 出版社: 上书局
- 《跟我揾食港岛篇–庶民美食指南》 2010/12 出版社: 香港头条日报出版有限公司
- 《跟我揾食九龙中西区篇–庶民美食指南》 2011/04 出版社: 香港头条日报出版有限公司
- 《跟我揾食东北九龙及新界篇–庶民美食指南》 2011/07 出版社: 香港头条日报出版有限公司
- 《从喷火湾三文鱼子到西西里血橙》 2017/09 出版社: 信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