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梵网经 (大乘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網經 (大乘佛教)
Remove ads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收于大正藏律部,藏译本是从汉语转译[1]。其下卷又称为《梵网菩萨戒经》、《菩萨波罗提木叉经》、《菩萨心地戒本》,为汉传佛教菩萨戒所据法本之一。本经与《巴利三藏·长部·梵网经》同名,但为不同经本,内容亦无关系。

经序说《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为鸠摩罗什所译,然其流传史实不详。许多佛教学者认为此经可能为为5世纪中于汉地所造。

题解

盖以大梵天王因陀罗网英语Indra's net,重重交错无相障阂,诸佛之教门亦重重无尽,庄严法身无所障阂,一部所诠之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故称梵网。[2]

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又修行者依心而修行,长养诸善根功德,亦是“心地”[3][4]。一切众生之本觉真性为心地、佛性[5]

传译

出三藏记集》未载本经,仅在经序收录“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梁武帝世沙门慧皎作梵网戒疏,其著作《高僧传》载罗什译《菩萨戒本》。《法经录》载“菩萨波罗提木叉经一卷 失译、菩萨戒本一卷(后秦弘始年罗什译)、梵罔经二卷(诸家旧录多入疑品)”,这是以《梵网经》为疑惑,其戒本一载失译,一载鸠摩罗什译。《开元释教录》是以《梵网经》为罗什译,菩萨戒本为下卷。

据经序所说,《梵网经》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鸠摩罗什译出第十品〈菩萨心地品〉两卷。[6][7][8]屈大成指《梵网经》并非罗什所译,而是约于五世纪中至末之间集出并流传,他并认为梵网经是汉人作的可能性不高,特殊词汇是中土人士加笔。[9]

不过,学术界大多认为《梵网经》应为中国人于刘宋末年所编述,并非译自印度。[10]船山彻校勘现存全部的《梵网经》版本,得出现存《梵网经》共两个系统:一是开元寺本与思溪藏本系统、二是高丽藏本系统,以前者较古老。他对此经中的特殊词汇加以研究,认为《梵网经》并不是一部译经,而且,其上下卷为不同人所撰出,下卷更要早于上卷,是于五世纪撰成于中国[11]

Remove ads

内容

本经上卷风格似《华严经》,下卷为教示戒律的戒本,说明菩萨修道之阶位及应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轻戒相。

上卷为释迦佛于第四禅天普接大众,使归莲华藏世界之紫金刚光明宫中,向台上卢舍那佛请问菩萨之行因,卢舍那佛乃对千百之释迦广说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门。

下卷则论及菩萨戒,列举十重禁戒日语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系释迦佛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之菩提树下所揭示。为常用的菩萨戒本之一。

地位

此经被视为汉传大乘律之第一经典,颇为中国、日本佛教界所重视。学界一般认为惠能之“无相戒”属于《梵网经》系统。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承天台大师智𫖮,依法华开显之精神,采用梵网经中三聚净戒,提出“圆顿戒日语円頓戒”的说法,公开举行圆顿戒授与式。

唐密祖师之一的不空三藏以广本《金刚顶经》为诸佛大菩萨甚深秘密境界相,把梵网经两卷本视为源出于广本《金刚顶经》的浅略行相[12]

汉传佛教素食以及不食五辛的文化,主要源自梁武帝北齐文宣帝下令断酒禁肉,隋文帝唐高祖制诏断杀,以及梵网经菩萨戒如来藏系佛经,如楞伽经涅槃经央掘魔罗经之中的相关规定。由于帝王敕断荤腥以及禁杀生,使得素食风气逐渐深入中国民间[13]。如来藏系佛经以及着重佛性的梵网菩萨戒经都强调悉断肉食,使得素食得到推崇,蔚为风气。文殊师利问经则采取长养慈悲心为说悉断肉食,但也开许三净肉,为药用、保健开许五辛的见解,瑜伽菩萨戒本亦无断肉和五辛的规定,较能兼容声闻戒律。

Remove ads

注解

  • (隋)智𫖮《菩萨戒义疏》二卷
  • (唐)明旷《天台菩萨戒疏》三卷
  • (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
  • 新罗)胜庄《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
  • 新罗)义寂《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
  • 新罗)太贤《菩萨戒本宗要》一卷《梵网经古迹记》三卷
  • (日本)空海《梵网经开题》一卷
  • (日本)凝然《梵网戒本疏日珠钞》五十卷
  • (明)祩宏《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五卷《戒疏发隐事义》一卷《菩萨戒问辩》一卷
  • (明)智旭《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七卷《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一卷《菩萨戒羯磨文释》一卷
  • (清)弘赞《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
  • (清)寂光《梵网经直解释经》四卷
  • (清)今释《菩萨戒疏随见录》一卷
  • (清)书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
  • 释灵源《梵网经菩萨道》,2016年,法鼓文化(原名:《梵网经集义句解》)

考证

相传此经由印度传来,原有112卷61品,但是现代并没有发现它的梵文本,在梵文经典记载中也没有提到此经。因流传、译著者之史实不详,且所载多引用他经,故亦被推定非译自梵夹,系于中国所伪造,编述时代约为刘宋末年。

此经的来历在中国古代已经备受质疑,因为鸠摩罗什自言,不敢传授戒律,学者怀疑此经可能不是传自于鸠摩罗什[14],故隋代《法经录》将其归为疑品[15]。现代佛教学者如望月信亨大野法道镰田茂雄吕澂汤用彤等人皆考证此经为在中国伪造。

太虚大师认为此经上卷与《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内容类似,必有梵文本根据。汤用彤认为此经为北魏太武灭佛后,北方僧人由《菩萨地持经》、《曼殊千臂经》等经典中抄录、改写而成。

参考文献

参阅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