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遇春 (清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杨遇春(1760年或1761年—1837年),字时斋,清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将、大臣。杨遇春出身乾隆44年武举,随后在军中被福康安赏识并提拔,跟随其征甘肃石峰堡、台湾、廓尔喀,皆有战功。而后更是一路平苗乱、平川楚白莲教乱、张格尔之乱等。累官至陕甘总督,并获封一等昭勇侯,过世后谥号忠武,故称之“杨忠武侯”。[1]
Remove ads
生平
乾隆四十四年,武举出身;乾隆年间,屡从福康安作战[2],升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往贵州,镇压苗族起义;于嘉庆二年随额勒登保到湖北,转战秦蜀,平定白莲教川楚教乱;嘉庆十八年为参赞大臣,从那彦成镇压天理教起事,克滑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陕甘总督,次年出兵平定张格尔叛乱[3]。后以年老辞官,进一等昭勇侯;谥忠武[4]。
评价
- 《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四》:“遇春结发从戎,大小数百战,皆陷阵冒矢石,未尝受毫发伤。仁宗询及,叹为‘福将’。治军善于训练,疲卒归部下即胆壮,或精锐改隶他人,仍不用命。将战,步伐从容,虽猝遇伏,不至失措。俘虏必入贼三月以外始诛,老稚皆赦免。驭降众有恩,尤得其死力。操守廉洁,治家严整,子弟皆谨守其家风。……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
影响
后代
- 子:杨国桢,二代昭勇侯,曾任河南布政使,官至闽浙总督。
- 孙:杨炘,三代昭勇侯,组织昭勇军镇压四川起义,阵亡。
参见
- 曾文正公文集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