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橙翅鹦哥

新世界鸚鵡科亞馬遜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橙翼亞馬遜鸚鵡
Remove ads

橙翅鹦哥学名Amazona amazonica,英语:Orange-winged Amazon、Orange-winged Parrot,葡萄牙语:papagaio-curica,西班牙语:Amazona alinaranja,台湾作橙翼亚马逊鹦鹉),又作橙翅亚马孙鹦鹉,是鹦鹉目金刚鹦鹉科亚马逊鹦鹉属下的一种鸟类。[3]这个物种是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区的常见鸟类,以水果、种子、花朵等植食为主食,是一种常见的宠物鸟

事实速览 橙翅鹦哥, 保护状况 ...

橙翅鹦哥全身主要为绿色,并有着黄蓝交错的头部颜色,尾部则由橙色及黄色羽毛组成,其名称来自其翅膀展开时的显眼橙色斑块。这个物种是一种富有社交性的鸟类,它们从不独自出现,飞行时也成双成对,在树顶栖息时可形成达200只的大型群体,并以各种不同的叫声沟通。橙翅鹦哥在12—6月间的繁殖季期间采一夫一妻制,且通常终身为同一伴侣,每次产2—5枚卵,21天孵化,两个月后离巢。

虽然这个物种现在面临着栖息环境遭破坏,被大量捕捉以作为宠物等问题,但其数量仍然众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无危物种

Remove ads

物种命名与分类

1648年时,德国自然学家格奥尔格·马奇拉夫英语Georg Marcgrave之著作《巴西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 Brasiliae)内就已有橙翅鹦哥相关的描述纪录,并给予其“Ajuru Curuca”一名。[4][5]:441760年法国动物学家马蒂兰·雅克·布里松就已将该物种命名为“Le Perroquet Amazone”。[6]布里松在此时有额外给予其拉丁语名Psittacus amazonicus,但实际上该名称仅洽巧形成二名,而非刻意为之,因此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并不认可布里松作为这个物种的学名命名者。[6][7]

1766年,林奈于《自然系统第十二版英语12th edition of Systema Naturae中沿用了布里松给予的名称作为其学名,并将橙翅鹦哥继续归入鹦鹉属内。[8]林奈标示其模式产地苏里南,但实际上应为亚马孙雨林内。[9]

红眼鹦哥

冕鹦哥

红冠鹦哥

淡紫冠鹦哥

帝鹦哥

红尾鹦哥

圣文森特鹦哥

橙翅鹦哥

2023年所建立的部分亚马逊鹦鹉属支序图[10]

1916年时,美国鸟类学家罗伯特·里奇韦将橙翅鹦哥重新归类至亚马逊鹦鹉属下。[11]目前根据研究显示这个物种与圣文森特鹦哥红尾鹦哥最为接近。[12]

这个物种可能有潜在的亚种,但仍有争议。1918年时,美国鸟类学家查尔斯·B·柯瑞英语Charles B. Cory则在其著作《美洲鸟类目录》(Catalogue of birds of the Americas)以他在多巴哥岛所搜集的标本建立了一个亚种A. a. tobagensis,其辨识特征为“体型稍大且二级飞羽有四枚橘色羽毛,而非三枚”,但该特征存在争议性。[13][14]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的名录将其视为没有亚种分化的单型种,但在《The 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英语The 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中则列入了该亚种。[3][15]这种羽毛的差异被认为可能只是一种个体差异,因为后续来自多巴哥岛的标本上多为3枚橘色羽毛;反之在委内瑞拉获得的标本则也有4枚的情形。[12][16]另一个曾被描述过的亚种是1937年的A. a. micra,由美国鸟类学家卢德洛·格里斯科姆英语Ludlow Griscom詹姆斯·格林威英语James Greenway因自苏里南获得的标本体型较小而描述,但现今被认为同样为个体差异。[17][18]

橙翅鹦哥的属名Amazona及种小名amazonica皆指称亚马孙雨林,其中前者由法国博物学家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德·布丰法语Amazone命名,因为这些鹦鹉皆来自于该地区;而后者则解释作“亚马孙地区”。[3]:44[5]俗名则因其翅膀上鲜艳的橙色羽毛而得名。[19]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橙翅鹦哥的体长31—33厘米,体重298—469克(平均约370.0克),是一种中型亚马孙鹦鹉。[20][12][13][21]:275鸟喙宽平均约18.4毫米、深平均约29.1毫米、嘴峰长平均约37.1毫米;翼长平均约20.2厘米;跗跖平均长约26.6毫米,尾长平均约9.9厘米。[20]寿命可达30年,最大可达80年以上。[22]

Thumb
橙翅鹦哥的尾巴由橘、黄、绿等数种颜色构成,摄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波科内

橙翅鹦哥主要为绿色。[23]其头顶和脸颊处呈淡黄色,额头(眼先处)呈蓝色或蓝绿色,这两种颜色在头上的范围相当多变,且可能延伸至下巴处,通常随着年纪增长黄色的范围会逐渐增大。[23][24][16]翅膀的初级飞羽为绿色过渡至蓝黑色尖端的羽毛,在翅膀外侧具橙红色带深紫蓝色末端的羽毛,腕部也呈橙色。[16][18]尾巴尖端呈淡黄绿色,内侧呈橙红色带绿色条纹,最外侧边缘为蓝色。[23][16][9]鸟喙淡黄色而尖端较深,眼睛虹膜橙色,脚趾灰色。[24][18]雌雄之间几乎没有差异性,惟雄性可能比雌性体型稍大。[19]

幼鸟的面部上黄色部分稀少,腕部缺乏红或黄色,尾下覆羽也不具有绿色条纹。[16]

与这个物种相似的蓝顶鹦哥英语Blue-fronted amazon相比,后者有全蓝色的额头及黄色的脸部,翅膀折叠时,有明显黄色或红色区块位于翅膀前端,以及有深红色翅斑,且体型较大。[13][21]:275黄冠鹦哥英语Yellow-crowned amazon没有蓝色的区块,翅膀腕部和翅斑为红色。[13]斑点鹦哥英语Mealy amazon仅有少许的黄色冠部及明显的白色眼圈。[25]

Remove ads

分布范围与栖息环境

橙翅鹦哥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岛屿上。[26][19]这个物种也被引入波多黎各西印度群岛马提尼克岛上。[27]这个物种生活在海拔600米以下的雨林、滨岸林英语Gallery forest、落叶林边缘、有树木的开阔环境、次生林地、红树林、竹林等各种环境,但倾向于避免过于茂密的森林。[23][16][9]它们也适应于公园或花园等人造环境,几乎在任何有高大树木的地方生存。[9][12]

习性

Thumb
橙翅鹦哥在飞行时几乎都是成双成对出现,其橘色羽毛位于翅膀外侧,摄于巴西帕拉伊巴州圣丽塔附近

橙翅鹦哥为成对生活的社会性鸟类,从不单独出现,也常常在非繁殖期间以大群体一同生活,可形成超过200只的族群;在繁殖季时族群较小。[23][16][25]这个物种主要在早上和傍晚时段活动,为日行性,常常出没于森林的中高层到树顶的区域,早晨时常常在栖息地中发出相当吵杂的声音。[23][25][19]如果将其独自隔离,容易出现各种包含刻板行为英语Stereotypy (non-human)、过度害怕、拔毛和攻击在内的异常行为。[19]

这个物种多为左撇子,其左脚发育较为完善,并因此无法使用负责捡东西送到嘴巴的左脚停栖,只能用右脚站稳。[21]:257这个物种飞行高度通常较高,振翅时频率极浅而快速,且往往成对飞行,使其在远处就易于辨认。[27]

食性

橙翅鹦哥为植食性,以水果、种子、坚果、叶芽、浆果和花朵为食。[20][27][19]目前所记录过的食物有菜椰英语Euterpe (plant)黄酸枣猴欢喜怀春茶英语Richeria金匙木英语Byrsonima的果实、橙花莿桐英语Erythrina poeppigiana的花朵,也会食用可可荚、、芒果等经济作物。[27]这个物种也会特地取用水来饮用,并曾发现会去饮用海水[21]:256

繁殖

橙翅鹦哥是一夫一妻制的物种,通常终其一生维持与其伴侣的关系。[19]在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繁殖季落于1—6月之间,多集中于2月产卵。[27]在委内瑞拉东北部为3—6月,在苏里南为2—3月,在哥伦比亚为12月—隔年2月。[9]

Thumb
橙翅鹦哥的卵标本,收藏于德国威斯巴登博物馆英语Museum Wiesbaden

这个物种于树洞中筑巢,每次产2—5枚白色卵。[26][24]卵大小平均为长42.3毫米、宽29.7毫米,约需21天孵化,由雌鸟独自孵化。[19][27]刚孵化的雏鸟不带羽毛,通体灰色且发育较为缓慢,约需至两个月大时才会飞行。[19]约在4个月—1岁时,因为体内贺尔蒙的变化,亚成鸟通常会变得具攻击性,其后到4—5岁时性成熟。[19]

蓝顶鹦哥英语Blue-fronted amazon目前已知因为栖地上的部分重叠(巴西南部及玻利维亚西部),会与这个物种产生杂交的现象;并同时可在圈养环境中重现该杂交现象。[28]

Remove ads

叫声

这个物种因其社交性,为发声种类众多且相当吵杂的鸟类,但进食时相当安静。[19]整体叫声较其他亚马孙鹦鹉而言来的高。[12]特立尼达岛上的部分族群被发现其歌声中有着特殊方言,显示它们有模仿的能力。[21]:254飞行时可闻声音较尖的“cm-quick、cm-quick”、“kleeak, quick-quick”或“kee-wik…kee-wik…kee-wik”。[16]有时在叫声之间插入3、4次响亮的尖叫声。[18]幼鸟有“gheh、gheh、gheh”的乞讨声。[21]:275

威胁与天敌

因为橙翅鹦哥可被作为宠物饲养,因此被常常遭捕捉以贸易。[16]在圭亚那地区,人们因食物需求和狩猎活动捕猎橙翅鹦哥。[16]在圭亚那,1981—1985年间就向国外输出了66615只橙翅鹦哥。[12]在巴西东部则遇到了栖地被砍伐而数量减少。[12]这个物种曾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被视为有害生物,因在1963年中时曾有飓风摧毁了几乎所有当地的菜椰,橙翅鹦哥只能转而食用可可荚,并因此造成商业上的损害。[27]

保育情形

目前橙翅鹦哥的全体数量未有实际估计,但被描述为分布广泛且相当常见的鸟类。[29][16]2021年以模型预测估计这个物种目前约有1400万只。[30]虽然这个物种就如同其他鹦鹉同类一样遭遇到被大量捕猎贸易及栖地破坏问题,但其数量仍被形容为“惊人的丰富”。[12]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因其分布范围广大,且族群下滑的趋势并不足以归入进一步的标准,因此为无危物种[1][29]

与人类的关系

橙翅鹦哥会被作为宠物饲养,虽然并非最吵杂的亚马孙鹦鹉,但其噪音问题仍存在,且容易有因淀粉肥胖的问题。[22]其个性相对其他同类而言较为休闲、害羞,但仍然喜欢跟人类互动且温和。[19][31]这个物种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其能力不及黄冠鹦哥来得好。[27][1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