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1935年文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语: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是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华特·班雅明的文章。它发表于1935年德国《社会研究期刊》(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上。
文章评价与主旨
这篇是班雅明最广为引用的文章,对文化研究及媒体理论的领域影响甚深。
班雅明称,写作此文,是用于描述一种有用于“艺术政治的革命性要求的形成”的理论。在传统、宗教仪式价值消退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发展将以政治实践为本。[1]
文章提出前代的艺术作品皆有灵光(aura),灵光讲求本真(authenticity),与传统、崇拜仪式(ritual)密不可分;而机械复制时代来临后,大量生产的艺术作品不再有原真,灵光开始消退,艺术用作宗教用途的价值同时减退,也就是说,班雅明批评复制。在摄影、电影出现后,艺术的涵义和范围一方面被它们所丰富,同时它们更将艺术的价值推向政治,简单来说,班雅明批评电影工业。班雅明并进一步指出 ,当时法西斯主义者,将政治美学化(Aestheticisation of politics),以及共产主义统治者将艺术政治化(Politicisation of Art)。[2]
中文出版
引用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